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九十六章 崔皓 (第1/2页)

买个烤红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崔晟准备动身返回清河县,李治正好搭着他的顺风车一同前往。

自从知道李治的身份后,无论是崔丽颖,还是李凝香在面对他时态度都变得恭敬,这让李治感觉好不郁闷,明明是微服出宫,结果却因为父皇他们的到来让他的身份直接曝光。

就算是自己对她们说还像往常一样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也无济于事啊。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李治他们进入了清河县地界。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河北省临西县)。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

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清阳县于永昌元年

(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着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作为五姓七望之首的清河崔氏,在整个大唐都是一个庞然大物,更别说在这清河县了。

崔氏祖宅不断在扩建,如今更是占据了整条大街,上千口人生活在这里,包括崔氏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

李治跟着崔晟从马车上下来,一眼就看到了那高高的门庭,那门额上挂着的牌匾上龙飞凤舞地写着“清河崔氏”四个大字。

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蹲在大门口,气派十足,四名体格健壮的护院挺直了身躯站在门前。

看到崔晟后,他们纷纷向他问好。

清河崔氏素来讲究规矩,只要是清河崔氏的子弟无论地位如何,府中的任何下人都不能有丝毫的轻慢,不然轻则仗责数十下,重则直接赶出家门。

一走进崔氏的大门,就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一条潺潺的溪流从眼前流过,水流上架着一座石桥,走过石桥入目所见则是一片葱葱郁郁的竹林,在那竹林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

穿过竹林则是一片青砖绿瓦的矮房,这里是最下等的护院和仆役的住处,再往里数十步的距离,则是另一片矮房,这里居住的都是丫鬟老妈子之类的女仆。

足足走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这才算是进入崔氏族人居住之地。

这里的环境明显更加清幽,两旁栽种的那些花卉都是名贵品种散发出一股幽香。

前面走来一群人,为首之人和崔晟有几分相似,年龄看起来也就是相差几岁,想来应该是他的某个弟弟。

成为崔氏的家主虽然不可能比大唐的皇帝还要威风,但是家主之位的诱惑力也不比皇位小多少,所以也难怪崔氏几兄弟争夺这个位置。

此次若不是崔晟的那个宝贝儿子惹出来这么大的祸事,崔晟这个家主之位是五人可以动摇的,毕竟人家是嫡长子。

在清河崔氏这样的大家族中,尊卑有序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乱的,所以嫡长子只要不犯什么大的过错,家主之位那就是板上钉钉,但是你要是犯了大错,那么其他兄弟和族老们为了你不再伤害家主的利益,就会联手把你给赶下来,现在崔晟面临的就是这个局面。

迎面而来的这人笑着对崔晟开口道:“大哥你这是签订完城下之盟回来了?”

崔晟皱眉道:“二弟你说话注意些,我好歹是你的大哥。”

原来这人就是崔晟的二弟崔皓,两人可是一奶同胞,但是看这架势两人之间

《李治作为》 第九十六章 崔皓(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