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缘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往事亲历 序(王光美生前为本书而作)

翻阅案头的一大叠书稿,我能感到它的温热。领袖先辈和元帅将军的故事已构成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亲历者,书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师长与战友,或是我的后辈与朋友,我大都熟悉与了解,却仍被打动。

就一般读者或观众而言,我们对领袖人物及开国元勋们一生的业绩,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许并不陌生。他们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或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并分别以不同形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及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人们怀着差不多同样的热情和好奇,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子女生活的近况,也是自然的。《真情见证——开国领袖的亲情家事》和《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这两本书,正满足了读者这方面的愿望和需求。我也是看了有关的章节,才知道有些孩子们的近况的,也是因为这样的章节,唤起了我最清晰的记忆与感慨。

就如少奇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当然,历史也是通过具体的人来讲述的。这些被讲述的历史落实在书本上,在后人看来,也许不过是一页两页的文字,但对于曾身处其间的人来说,那字里行间,是一个个或喜悦或伤怀,或温馨或惨烈,真真切切的生命记忆。

说到书里记述的人物和史实,我应该有一点发言权。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和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目睹过时间的推移,更主要的是,我知道什么才是那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才是读到这些历史的人应该思索和借鉴的。

书里的许多篇章在我看来,是温情脉脉的,它记录了领袖人物和开国元勋们的胸怀和情操,更记下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儿女们的温馨与安慰。这些文字一定会激起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辈们更深的尊敬与缅怀。

不能不提及的是,历史一旦被记录下来,难免会触痛人们的心灵,仔细审视,人们就会知道哪些是应该珍视的,哪些是应该避免的。历史往往以它独特的方式,为人们作出奇异的命运安排。人们注意到,这些领袖人物及开国元勋们在献身革命、叱咤风云的同时,无一例外地都作出了巨大牺牲。而首当其冲被牺牲的,便是他们的家庭、亲人及子女。颠沛流离、身陷囹圄,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原因各异,遭遇却大都相同。许多的往事,我之所以不愿提起,也是因为我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并不例外,我更愿意自己在心底轻轻抚摸擦拭它们。

让我欣慰的是,已不年轻的晚辈们,说起儿时的记忆,无论有多少艰辛与痛苦,都是那样的如数家珍、津津乐道,没有半点的牢骚或怨恨。而当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出红墙、汇入民间的时候,又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适得其所。他们同样无一例外地对父辈们当初的严厉乃至苛刻,永志不忘、心存感激。基于这样的信仰与磨炼,我敢说,他们是可以告慰父辈的让人放心的一代。

不能不说说这两本书本身及《数*人物》电视栏目。山东电视台的同志们做了大量而细致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从影像和文字的结合上挖掘并记录了历史。一个以人生记忆为题材的书及影像,能让人感念前人到潸然落泪,无疑是成功的,更不用说它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那些永驻心头的名字或许会像潮水一样悄然退去。忽然有一天,这些看似已经消逝的情感记忆,会再度暴露于悠悠天地之间,而且经过了时间的积淀,它们愈发比先前更加珍贵,更让人不舍。

说到这些让我魂牵梦萦的名字,我总不自觉地想起李白诗中的两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而今,回首望去,你们已化为天上的星辰,却继续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是为序。

2005年5月26日

此序言为王光美生前为本书而作,本书也是她生前作序的最后一本书。

患难真情…采访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1)

采访时间 2001年7月

采访地点 北京 彭梅魁家中

采访对象 彭梅魁 彭德怀侄女

采访记者 赵 曦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1935年毛泽东为彭德怀写下的一首诗。在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南征北战,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彭大将军”的美名。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投身革命,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革命家庭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戎马一生的

《王世庆》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