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李显回京 (第1/2页)
沈三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诸事已成,沈三问派出了手中的信件。
李显看到信中所说自然会着急回京,还有他安排的人在一旁分析推波助澜,传达沈三问愿意助他回京的意思。
李显不懂的皇帝的心思,公主和沈三问懂,所以安排他回京易如反掌。
至于回京后,李显应该被摆放在什么位置,就是陛下该操心的了。
以往房州与京城的通讯虽未被阻隔,但是卢陵王和百官都怕会错圣意,不敢冒风险。这次公主准备了行文,送达后李显便急忙誊写,送至京城。
此事,越过了武三思,在李裹儿被武延秀“欺负”的时候,武三思一言不发,李显心中记恨,对照顾李裹儿的太平公主夫妇则是感激,当然,他也不可能因为这份感激就放弃他自己的利益。
等到武三思察觉武皇的态度变化,已经无力阻止。
武皇收到李显第三份条理清晰,深刻反省的家信,下了召他回京的诏书。不管他是否真的能理解她的苦心,只要他肯认错,他永远还是她的好儿子。
洛阳不是长安,旧时效忠李显的大臣许多也已经不再身居高位,虽然朝廷永远没办法摒除派系之别,但是已不是他能左右的。所以,武皇心里也很放心。
收到诏书的那一刻李显泪如雨下,他等了这一刻好多年,没想到皇妹的几封书信就能轻易做到。他仔细阅读分析过行文,那是他一辈子不可能认可的道理,不过为了权利,为了妻子女儿,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妥协。
他的悲痛,也永远没人能够理解。
对于武旦,沈三问可以适当提点,但是对于李显,他真的是爱莫能助。
若没想着去抗争,便无所谓妥协,无欲无求,便事事顺心。
当然,没有人能做到这样。
沈三问想说的其实是,李显若不是在不适当的时机追求绝对的皇权自由,不至于有今天。那个时候,沈三问能做什么,劝一个皇帝去提防他的母亲吗?
李显也不可能听得进去,时至今日,同样如此。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想守护的东西,李显从来没有将江山作为责任,他最在乎的也不是皇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替别人度量幸福的标准,不仅仅是自以为是,还是极度的愚蠢。
这是沈三问很早就明白的道理,所以他听之任之。李显有今天,都是他自己求来的。
现在接李显回京,也是成全他要的幸福。
这,也是沈三问能一直办事顺利的根本原因。
他所求的从来都是大多数人的诉求,即使不是,他也会想尽办法创造诉求。
李显是武皇长子,曾今的皇帝,身份高贵,履历清白,所以,接待他回京的阵仗不小。再次踏入权力场,李显也有一丝期待。
武皇多年没见他,本想召他入宫陪伴一段时间,却被张氏兄弟给劝住,理由是非储君留宿宫闱容易引人猜想,武皇纳谏。
其实只是担心亲子进宫影响二人地位,也希望能在他进宫之前结交卢陵王,找个稳妥的靠山。
不过,武皇哪里会允许这种事发生。内宫中的人动了歪脑筋,外宫的人哪里会安分。自从张昌宗二人在李显之事上发声,便被隔绝在有李显出席的诸事之外。上官婉儿也受到了更大的器重,用以打压他们。
二兄弟自然是明白武皇的意思,绝口不提卢陵王的事。本以为卢陵王回京,陛下便不会常年枯做佛像之下,他们也不用听着佛经度日。
不过,梦想破灭。
武皇求佛不拜,更喜欢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心愿,若是佛祖有灵,未必会保佑。
卢陵王在朝臣堆里刷了几次脸,立刻不少人前来投诚。这些年他稳重了许多,脸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不再是个不知忧愁饱读诗书的皇子样,更像是体会过人间疾苦分得清轻重的野心家。
姚崇又向武旦谏言,“王爷应该放弃储位之争,目前太平公主独揽大权,卢陵王独木难支,朝中复唐忠臣在你们之间摇摆不定,只能让公主受益。”
武旦自然是不愿,“太平与某私交甚好,皇兄却是只随心意做决定的人,若本王放弃帝位,何不支持太平?”
姚崇笑道,“太平公主大势已成,又与王爷相争多年,此时放弃未必能有一席之地,卢陵王则不同,他难辨朝中忠奸,行事收敛,难有寸进,若王爷相助则能如鱼得水,必然心存感激,这才是功劳。”
他有机会争一争储君之位,哪里看得上这份功劳,
《大唐第一驸马韦浩》 第225章 李显回京(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