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民请命
杨万里对国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对百姓则爱民如子,一直在努力践行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伟大志向。
公元1170年,杨万里升任奉新县知县时,正好碰上大旱之灾,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贫苦百姓,府库却依然空空荡荡,深知是衙役吏员们在中间多有盘剥,他立即下令释放牢里的所有“囚犯”,并严禁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家每户一纸通知,减少税额,放宽期限。百姓们纷纷主动前来交租纳税,不到一个月,所欠租税就全部交清了。
虽然杨万里在奉新县的任职时间只有半年,但却凭借其不扰民的政治理念取得了不少的治绩,获得了百姓的赞扬。
杨万里看重人民,同情人民,将国家命运寄托在人民身上,指出官吏敲骨吸髓、压榨人民势必激起人民的愤怒、仇恨和反抗。因此他在为官期间一直坚持不扰百姓、不贪财物的原则,并且提醒皇帝“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
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正,指摘时弊,无所顾忌,为民请命,敢作敢为,因而始终不被重用,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在他内心的天平上,为民造福远远高于高官显位。
事实上,杨万里视仕宦富贵如敝履,随时准备弃掉。在作京宫时,他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路费,锁于箱中,藏于卧室,又告诫家人不许买一物,以免一旦离职回乡行李累赘。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不恋富贵的“日日若促装”待发者,和那些蝇营狗苟以求升官、整日患得患失之辈形成了鲜明对照。
杨万里从江东转运副使职上离任时,应有“余钱万缉”,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真可谓两袖清风。退休后他隐于故乡南溪之上,所居之处只是几间能避风遮雨的老屋而已,当时的诗人徐矶情不自禁地写诗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退休的原因也是和百姓命运息息相关的。
当时朝廷欲在江南诸郡发行铁钱,杨万里以为这项政策于民不便,因此拒不奉诏,这下惹怒了当朝宰相韩侂胄,便将他从江东转运副使改知赣州。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拒不赴任,以年老多病为由“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俸禄,等于退休)”而归去来兮,学先贤陶渊明在老家吉水做起了隐士,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忧国而逝
我们都知道陆游在耄耋之年“尚思为国戍轮台”,在风雨大作的深夜,“铁马冰河入梦来”,离开人世之际,犹然“但悲不见九州同”,嘱咐儿子在王师北定中原之时“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晚年依旧心忧国事,不忘北伐,“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同为“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另外两位是范成大和尤袤)又何尝不是如此情怀呢?
虽然杨万里在回乡隐居后所写的《答沈子寿书》中说自己离开官场“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但他即使已“处江湖之远”,内心深处其实也一直在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
杨万里是当朝皇帝宋光宗的老师,所以光宗皇帝在他归隐后曽几次召他进京,但他都“辞而不往”。他之所以如此,并非不愿再为国出力,为君尽忠,而是因为他对当时在朝廷里独断专行、一手遮天的权臣韩侂胄极为反感而又深感自己无力与之抗争。
韩侂胄此人是个志大才疏、夸夸其谈之辈,这样的人一旦掌权则极可能误国误民,遗害社稷,因此杨万里对专权的韩侂胄深恶痛绝。韩侂胄筑私家园林南园,慕名请杨万里作记,杨万里毫不客气地予以坚决拒绝,留下了“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他是带职归隐的)”的铮铮誓言。
公元1206年事,杨万里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身边的亲人都知道他衰老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情感上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了,所以凡朝廷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不敢告诉他,怕他一时承受不了发生意外。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五月初七这天,杨万里的一个在外工作的族侄回家探亲,顺便来看望他。这个侄子不知道家人一直在对老人隐瞒军政大事,便谈到了邸报(相当于现在的党政机关报)上所载的韩侂胄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听此言,痛哭失声,愤然大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因为他料定想靠侥幸取胜的韩侂胄肯定会兵败如山,误国害民(后来的事实证明杨万里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忧心如焚的杨万里老人当晚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翌日早晨,杨万里老人依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3》 第2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