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6部分 (第1/4页)

随便看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要组建自己的斡鲁朵。终辽一世,共有九位皇帝,两位当权太后,一位皇弟和一为权势滔天的大臣组建了十三个斡鲁朵,称为十二宫一府。斡鲁朵由于是皇帝的私属,所以并不归政府管辖,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国家管理。在它的内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而按辽的兵制,每个成年男子都是士兵。我们可以发现,斡鲁朵这个巨大的游牧集团实际上是皇帝手中随时都掌握着的一只可观的军事力量。

在跟随皇帝迁徙之外,还有一部分汉族和渤海族百姓,他们定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也属于斡鲁朵,也不是国家的齐民编户,称为蕃汉转户。他们平时劳动,为迁徙的斡鲁朵提供经济支持,战时如有需要,则马上转为军队,就是所谓的“宫卫骑军”。

斡鲁朵之外的部族和州县下辖的定居百姓才归辽政府统辖。同样,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定居的汉、渤海族百姓。辽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分别管理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北、南枢密院。由北面官管理的各部族又被分为两部分,分别隶属于北南二府(契丹人在命名两分的机构时,习惯使用“南北”作为区分,北、南面,北、南府和后面要提到的北、南院是不同的概念),二府的长官称宰相,其中北府宰相原则上由后族萧氏世预其选,而南府宰相原则上由皇族耶律氏世预其选。但有原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到了辽中后期,也偶尔出现了汉族人担任北面官里的两府宰相,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看成“民族融合”的加深吧。

北南二府统辖了辽境内的所有部族,包括契丹、奚、室韦、女真、祖卜等等。其中契丹本部的诸部族中,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隶属北府,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属南府。这九个契丹部族里,又属五院部、六院部和乙室部最为强大,它们的首领被称为“大王”,官署被称谓“王府”。而五院部又称“北院”,六院部又称“南院”——那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是由一个部落分割而成,那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其中并凭借其力量统一契丹的迭剌部。正因为迭剌部太过强大,阿保机才将其一份为二,另立皇帝绝对掌握的斡鲁朵制度。而就算这样,五院部、六院部仍旧是契丹诸部中数一数二的大部落,更由于和辽国宗室不一般的亲缘关系,从而被视为皇族的一部分。统领两部的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的政治地位自然也是相当的高。被契丹征服的奚组族也有着强大的势力,契丹人在同化奚人的同时,也给了奚族较高的地位,奚族设为奚王府,和南、北、乙室三大部并称为辽的四王府。

辽国的部族兵制也十分独特,所有的部族都在平时分出一小部分男丁服役去边界戍守,过一段时间后再轮番替代,这和唐代府兵制度很有相似之处。而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事,则在政府命令下全体动员开赴战场——因此不要问辽究竟有多少军队,辽统治下的游牧部落有多少男丁,他就能动员出多少部队——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北院、南院、乙室三王府部族的驻扎地沿燕山山脉和阴山山脉的北麓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一旦燕云有事,就可以就近动员增援。

而燕云地区还存在着汉军,和中原地区的军队一样,辽的汉军也是募兵制下的职业兵,当兵吃粮,为国服役。

每当我路过北京城西北的西直门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望一望西环广场那造型奇特的三座拱型大楼,因为在它们后面,有一座并不出名的小桥,叫高梁桥,桥下的长河,便是高梁河。如果我们把时间倒转一千三百年的话,就在现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的同一块地面上,身穿黑色铁甲的骑兵排出编队和红色军装的步兵组成的方阵正激烈的搏杀,数万支长矛组成了森林,漫天的箭矢下成了暴雨,无数的马蹄踩出漫天的烟尘和震耳欲聋的雷声公元979年,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决定了当时中国命运的会战——宋辽高梁河会战。这一仗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宋占领燕云统一全国梦想的破灭。从此之后,宋顶着“积弱”的恶名生存在史书中长达一千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个不太平的年份。农历(此后的日期均为农历,不注)五月六日,清晨,宋太宗赵光义站在太原城北门的城台上遥望北方,他的背后,北汉国王刘继元身着素服纱帽,正在宋军将士的押送下一步步走下城台——前一天的晚上,坚守太原孤城四个月的刘继元终于守不下去了,向攻城的宋军投降。他那落寞的背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叫做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兵荒马乱的时代。

公元907年,东亚曾经的巨人唐

《宋师兰》 第1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