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9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甫艾山一家则属于“盲目流动”的“盲流”,尽管在伊宁住了近百年,但因为是盲流,因而在意识上就觉得要比“塔兰奇人”低一等了。

“塔兰奇人”好哇!为什么?你想啊!“塔兰奇人”是清朝中期由政府从吐鲁番、阿克苏、喀什等地迁往此处开荒种地的“民屯”之人,所以说他们不无自豪地称称自己为“塔兰奇人”是有道理的,人家就是种地人嘛!

玉素甫艾山•铁木耳家族则是居住在南疆叶尔羌人。家族世代以锻刀冶铁为生。再往远里挖掘其“根”,则是在唐朝时期由河南济洲一带被回纥将领掳到西域来的汉族冶铁匠人。后来流落到昆仑山下、叶尔羌河畔扎下根来。后来因为战乱而流亡异国他乡,如今才返回伊犁,住了百年不到,你不是盲流谁是盲流?

叶尔羌河两岸,提起铁木耳家族的锻刀工艺,提起铁木耳家族打制的“乌金刀”那可是无人不晓、声名远扬了。

《南疆三宝》里这样唱:叶尔羌的小刀、伽师的瓜、库车的姑娘一枝花。

铁木耳家族生产的刀具,在叶尔羌的名声要大了去了。不仅是在南疆,就是在中亚人们都是以拥有一把“乌金刀”而自豪。

首先,“乌金刀”和普通的叶尔羌小刀不一样之处,在于它通体乌黑、分量极重,是刀具中的*。

“乌金刀”的矿石选自昆仑山里的黑色陨铁矿石。

采矿时,铁木耳家族的男丁们全部出动,九个月才能往返一趟。立秋时分,才能将冶炼好的铁运回来。回家后,再在铁中加入其家族中秘不示人的矿粉配方、提纯加工。反复锻打上百遍,方能制成刀坯。

你若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出乌金刀了,那就又错了。乌金刀最关键之处在于淬火工艺的掌握。每到此时,只有家中的长子、长孙才可以跟着阿达边学习、边实践,不致于工艺失传。一旦刀坯淬火成功后,那就是铁木耳家族和全村人的共同节日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磨光工艺,最后才是刀把、刀鞘的加工。铁木耳家族的锻刀工艺带动了叶尔羌河两岸的一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多少人羡慕铁木耳家族的手艺想跟着学,可惜呀!学也白学,打出来的刀却亮闪闪的,虽然寒光逼人,但却根本不能称为乌金刀。

单说乌金刀的最后一道工序——磨制,就是多少人想学学不来的。淬好火的刀坯磨制时,一不用刮刀、二不用磨石、三不用砂纸,用什么?用葫芦。就用葫芦当磨料、不停地擦、反复地磨,直到刀具乌黑透亮、照的出你的模样方算告成。一个人一个月能磨出一把就谢天谢地了。想学艺的人要先从磨刀开始学七年,多少人在七年面前望而却步了。

叶尔羌每年一度的“刀王大赛”上,获得“刀王”美誉的必是乌金刀。

不知从什么时侯起,叶尔羌河两岸出现了两种时尚:一曰“种葫芦”、人人种、家家种。二曰毛驴驮水葫芦,成群结队的人赶着成群结队的毛驴到山里的指定地点去驮水,然后将水和葫芦一起送到铁木耳家,人家会付给你一笔葫芦钱和水钱的。

当地的人们清楚的很,秋天到了,葫芦黄了,铁木耳家的驼队、马队要从山里运铁回来了。马上要开打乌金刀了,人们摘下了葫芦,掏出了瓤,装上了指定处的水,送到铁木耳家中。“有钱不挣、傻郎的一个”。

其实,人们盼望的除了到手的钱之外,更盼的是一年一度的舞会、歌会…刀郎大会。刀郎大会从头天傍晚开始,一直要到天明才算完。久而久之,乌金刀开打之日,就成了当地人们的重大节日。

“刀郎、刀郎”,一开始的“刀郎”聚会确实是和乌金刀有着密切关系,和叶尔羌河流域发达的锻刀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秋天开始,到春天方止。铁木耳家族的大院里始终是火光冲天,锤声铿锵。人们很快就可以见到真正的乌金刀王了。

乌金刀通体乌黑并不惹人注目。至于有些人在书中写到:宝刀出鞘、寒光逼人。所谓的“寒光”就是指的刀本身发亮、在阳光下刺人目而已。这种话,要是用在乌金刀上,那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了。但就是这样的,通体乌黑的乌金刀,却享有着“削铁如泥,斩金无声”的美誉。

乌金刀“刀王”之称的美誉决非浪得虚名。

那一年的刀王大会后,一位蒙古武士用自己腰中的“宝刀”和刀王轻轻对磕,没想到手中“宝刀”断为两截。

蒙古武士手中只剩一个刀柄,蒙古武士一时性起,挥动刀王一口气砍倒了二十来棵碗口粗细的榆树。

《静静的顿河最好译本》 第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