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城市在四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
建设城市只是发展工业吗?
城建就是盖房子吗?
城市发展只与城里人有关吗?
……
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随便写上去的,应该说,它们都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建中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理论问题:正是把城建单纯地理解为发展工业,使一些城市(包括北京)变得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正是把城建单纯看成盖房子,忽略了城市的基本设施,使一些城市能源紧缺、交通困难……
文章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对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首先从哪里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把矛盾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
每个居民都可以感受到住房、交通、能源、污染、人口等方面的尖锐问题,城市的“超负荷运转”,“市长管厂长,厂长管社会”的体制,“城市规划墙上挂,不如首长一句话”、“挖挖平平平平挖,平平挖挖挖挖平”、“有楼住不进,有线电不通”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篇述评发表那一天,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讨论会还在举行,会议秘书长拿着报纸,在全体会议上全文宣读。与会者不仅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参加会议的一些城市的领导同志和城建工作者,还在寻找报纸,要带一份回去。
追踪报道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随后艾丰又在《人民日报》接连发了《城市在呼唤改革》、《不只是骨头和肉的关系》、《是整体才有活力》以及《小城镇是个大问题》等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的经济报道,在媒体上大声疾呼,直接推动了北京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他撰写的1983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开创首都建设的新局面》,现在读来仍发人深省:
人们常说,搞建设如同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作城市建设这幅“画”,要用钢铁、水泥、砖石、玻璃,一旦“落笔”,便难更改。因此,建设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随意“涂抹”,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3)
北京缺水问题述评
艾丰回顾自己从事经济报道的历程时,自豪地说:“经济报道包括其他写作,我一直在力求创新突破,中国媒体上的经济述评是我着力最多的一种体裁。对如何写经济述评,不谦虚地说,我有不少首创。很多人没有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在我以前,所谓的述评就是综述,把一些东西堆到一块。而我把述评变成了新闻、通讯、评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体,就使其变得可操作性很强、政论性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很强,成为集中强势的一种综合体。”
艾丰有两本新闻作品选集,1985年以前的作品选集名为《思考的笔》(1987年出版),1985年以后的作品选集的书名就是《经济述评自析集》(1994年出版),可见他将经济述评放在了自己写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思考的笔》一书的自序中说:“人们常把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称为‘笔杆子’。这比喻有缺陷。难道他们是无生命、无个性、无头脑的‘杆子’吗?不,他们是有生命的‘笔’。他们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他们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们是‘思考的笔’!——这就是本书书名的来由。”这种思考、探索、追求,在作者的第二部作品集《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部集子收录了艾丰48篇主要为述评体裁的作品,在每篇作品的后面基本上都有一篇作者的“自析”,目前被新闻界认为是研究经济报道特别是述评式报道的范本。
依笔者之见,追根溯源,艾丰真正的第一篇这种“四像”又“四不像”味道的述评式作品,是在1982年2月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北京缺水问题评述》。它堪称艾丰突破新闻报道写作旧模式的一个代表作。
艾丰在山区待过,对那里的缺水状况有着切肤之痛。那里的农民过着非常艰难的缺水生活,一盆水要用几次,先洗脸、洗碗,然后再做猪食用水。农民们平时不洗脸,城里来的知青不能洗衣服,洗衣服要带进城,或者到很远的水库去。最干旱的季节,他们甚至用树叶把一滴一滴泉水引进水桶……可是一到城里,人们对水的浪费却随处可见。有着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艾丰觉得这件事必须呼吁一下,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悉心研究,方才命笔。
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
《一个记者的收入》 第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