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 古代的民族矛盾? (第1/2页)
gdx4057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2510年1月22日星期三,高鼎新集团。
王小宁:“组长,嗯,最近,我有些事情,真的没时间处理这些工作了啊。”
组长:“真的假的啊。不过,这份报告你无论如何也必须写完。你写不完就得加班了。”
“那不行,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加班的。”
“你之前有功,加班费(指自然用品使用资格)会比别人更多。”
“您说笑了,最近政府不是提倡少使用自然用品吗?我王小宁的觉悟很高的,绝不能要这些用品。”
“但为了遵守法律,我就不能加班了。”
组长:“你听我说完,上级增加了你的工资,你看看,加班费是这个数。”
王小宁的窗口上显示出了一串数字。
他的表情瞬间变了,先是惊讶,然后喜笑颜开,接着又露出了谄媚的笑容。
“组长,领导,您看人真准。我王小宁必将赴汤蹈火,保证完成任务。”
……
封建时期的华夏真的有民族意识吗?或者说,在封建年代,所谓的“民族矛盾”本质上到底是什么?
这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很遗憾,以本人的水平只能浅尝辄止了。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错误,请一定要指出。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讲起。
在春秋时期,当时人们口中的“蛮夷”的含义是不同的。
他们会把接受过周天子册封的国家纳入华夏体系,会把其他没有接受过册封的势力称为“蛮夷”。
这样的蛮夷到处都是,他们夹杂在中原大地的各处。而华夏体系也并不平等,秦国、楚国等身处边陲之地,也被中原国家称为蛮夷。
这就是说,华夏和蛮夷从来就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身份。
再看所谓的游牧民族。
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包括匈奴、鲜卑等)最早出现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
这就意味着,所谓的游牧民族,即大家普遍认识的胡人,曾经也是华夏农耕的一部分。
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各种各样的阶级矛盾,背井离乡,从中原迁徙到边界生活,又因自然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
这就是游牧的起源。
到了封建时期,这些本就与汉人同源的人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因此被称为胡人。
有着这样的区分,古代便形成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即所谓的“华夷之辨”。
人们会把与自己习俗相近的其他人视为同一个种族。
那么,所谓的“民族矛盾”又是什么呢?
所谓“民族矛盾”本质上还是一种“阶级矛盾”。
在大家的印象中,秦汉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总会南下抢劫,而当时的汉人王朝则会以各种方式抵御这种抢劫。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南下抢劫呢?他们贼心不死,想灭亡汉人?
首先,即便在游牧部落中,阶级矛盾也是存在的。部落酋长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同样压迫胡人牧民。
胡人身处草原,生活方式不同,资源也比较稀缺,部落酋长的阶级压迫会让牧民生活更为艰难。
在这样的情形下,单于、酋长会通过发动抢劫、开战的方式转移矛盾。
汉人的中央集权王朝也会通过北上攻打游牧来保卫国家,转移矛盾。
于是,到最后,是谁成为炮灰了呢?是双方的底层百姓。
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年代,仅仅是因为最开始的生活方式不同,两方的百姓就都陷入了厮杀之中。
到了东晋十六国,所谓的民族矛盾依然是虚假的。
当时的华夏北方胡汉杂居,很多情况下胡汉之间并无多大区别。
底层的胡人汉人都平等地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
统治阶级为了转移矛盾,便可利用他们之间生活方式的不同,将矛盾转向对方。
所以,看似是民族矛盾,本质上还是阶级矛盾。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同会逐渐地消弭。
到元宏时期,民间胡汉之间的认同越来越多,国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元宏依托门阀制度进行改革,但门阀制度却愈发腐朽。
愈发腐朽的统治阶级鱼肉百姓,也剥削曾经的统治阶级,也就是现在地位已经一落千丈的六
《烧脑大师只有聪明人才能继承皇位》 番外4 古代的民族矛盾?(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