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部分 (第1/4页)

击水三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式共和,并且加快了同袁世凯的议和谈判,国内共和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梁启超闻之倍感失意,无奈之下只好支持共和,以谋共和制下的立宪政体。4月,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赞颂革命共和派。梁启超的表态引起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欢迎,黄兴、章太炎也开始联络梁启超,并表示欢迎其归国领导建设,汪精卫写信对论争时得罪“先生”道歉,颂其“以积学养望,同以指导国民为念如先生者”。梁启超与革命派的“一笑泯恩仇”,引起了康有为的不满和恐慌,康有为频频作书训斥梁启超,以使其“浪子回头”。可是在时代脚步面前,梁启超顺应潮流,与康有为落后的思想彻底决裂。与此同时,汤化龙、林长民等应时势需要,联合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国民协会合并为民主党,选举梁启超为领袖,梁启超的归国条件完全成熟。

1912年11月8日,在各政党的呼吁下,在全国国民的期盼下,梁启超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 想看书来

“第一流人才内阁”

经过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四处奔走,梁启超归国问题提上了日程。1912年11月,梁启超结束流亡生涯,踏上了开往中国的客轮。

“望归国,望了十几年”如今归国,恐仍不得安宁,鲜花美誉,明枪暗箭将一并袭来,虽“登舟吸纳海风,宿疾全愈,胃愈壮”,心情大爽,可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浪,梁启超“亦觉体中不适”,“闷守小室中,殆无复海行之乐”。 归国的兴奋不足以抵消梁启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突如其来的风浪让梁启超胆战心惊,揪心不已。

经大沽,11月18日抵达天津,直隶都督派人远迎,民主等政党亦纷纷接梁启超于船上。张骞、黄兴等皆在天津等候三日,“因初十在湖北开国纪念,彼等候至初七不至,遂皆往鄂耳”。政要的谒见,社会各界的轰动,欢迎之隆重,气氛之热烈,也让梁启超喜出望外,倍感意外。梁启超在津连日赴宴,发表演说,“应酬苦急”。后在袁世凯的催促下,梁启超启程前往北京。

11月28日,抵京。袁世凯代表、政府各部次长、参议院议员、各政党代表一行数百人迎接与正阳门车站, 交通为之一滞。是夜,梁启超便参加旧友组织的欢迎宴会,开始浸入了热情的欢迎会与接待宾客之中,繁忙不已,宾客来访,“只能以二十分钟谈话为约”,每日必有演说,“都中人士之欢迎,几于举国若狂”。报界中,同盟会各报馆中“有一二赞美之词”,梁启超如“众星之拱北辰”中之北辰,原###和斗士,如今成为了共和国青天白日旗下的英雄,而原立宪派也一吐心中闷气,勇气百倍,“人人有哀思战斗之意矣”。

在北京,梁启超应总统府之邀,谒见袁世凯。此时,二人虽有旧仇,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国民党,都急需筹措大党,以图控制内阁,袁世凯期望借助梁启超的威望在舆论上支持自己,而梁启超则希望自己能够出任内阁总理,以引导袁世凯走向宪政的轨道。袁世凯出钱,梁启超出力的一场互相利用、相互斗争的交易开始了。

12月10日,梁启超结束“可谓人生之至快。亦可谓人生之至苦”的十二日京城生活,返回天津。风光的生活让梁启超疲惫之余,又有几分得意,自信心猛增,自谓自己“远非孙、黄所及”。他鼓吹革命,宣扬民主,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功绩永不可灭。胡适这样评价道: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大势者,皆梁氏所赐,此百喙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心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千百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梁启超回到天津后,闭门谢客,重整旗鼓,成为政党政治及责任内阁的鼓吹者和追逐者,在青天白日旗下,梁启超继续他一直追求的政党政治,梦想左右天下。

梁启超顺应时代潮流,承认“今日中国已确定为最神圣最高尚之共和国体”,拥护共和,成为共和制度的卫道士,同时他重振立宪派士气,恢复其名誉。11月,梁启超创办《庸言报》,成为他归国后的第一个宣传机关,发表《中国道德之大原》、《治标财政策》、《论国会会议》、《宪法之三大精神》等畅论主张,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流亡期间,梁启超潜心于研究政治、财政、法律等学术问题,使之成为他飞翔的翅膀,从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政

《梁启超传记下载》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