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阎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此,管理学家把老鼠能跳出缸去的高度称之为“生命的高度”。而对这个高度的掌握就在于老鼠自己是否有用它的第二颗心来看问题,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能够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清醒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那么容易了,甚至也有能清醒认识到这个高度,但因为贪恋那缸米而永远也跳不出来的人。
在你的公司中,如果有时你没有把握好这个高度,那么你失去的不仅仅是升迁的机会,还可能是你的工作。
→虹→桥→书→吧→。
第8节:早点睁开你的眼睛
早点睁开你的眼睛
—— 天赐良机
当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原想率船队横穿大西洋,开辟到印度和中国的航线,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有一个美洲,只是因为“不幸”偏航才偶尔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次意想不到的奇遇,使他成为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
这个事例常被人们称之为“机遇”。那么,如此说来,科研的成功,战争的胜利,新事物的发现岂不是要靠“运气”?显然不是。
现实中,由于简单而貌似容易的观察导致重大发现给人以深刻印象,往往容易使人们忽略成功者跋涉的艰苦旅程;还由于历史上遗留至今的人们心理上对“命运”的敬畏,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因而把机遇看成了智慧女神对“幸运儿”的馈赠。一些人有时未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即怨天尤人,甚至把失败归之为运气差,没碰到好机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别涅迪克博士是法国一家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准备将一种溶液倒入烧瓶,一不小心烧瓶“咣当”落在了地上,糟糕!还得费时间打扫玻璃碎片,别涅迪克博士有些懊恼。然而,烧瓶并没有破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普通,以前也曾有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全都破成了碎片,为什么这只烧瓶仅有几道裂痕而没有破碎呢?别涅迪克博士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就把这只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不久后的一天,在别涅迪克博士走进实验室前,他看到一张报纸上报道说市区有两辆客车相撞,车上的多数乘客被挡风玻璃的碎片划伤,其中一辆车的司机被一块碎玻璃刺穿面部而进入口腔。别涅迪克博士一下子想到了那只裂而不碎的烧瓶。他走进实验室拿过那只烧瓶,只见那只烧瓶的瓶壁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别涅迪克博士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点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这只烧瓶曾盛过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化学溶液,那层薄薄的膜就是这种溶液蒸发后残留下来,遇空气后产生了反应,从而牢牢贴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无色透明,所以一点儿也不影响视觉。“如果这种溶液,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中,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乘客的生命安全系数不就更有保障吗?”……别涅迪克博士因为这个小小的发现而荣登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的榜首。
实际上,大家要明白的是,这些事物的发生,不是天赐良机,更不是必然的,但也绝非偶然,这是偶然与必然之间转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讲,一方面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另一方面,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
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根据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看起来是偶然性的东西,实质上是必然性在起作用。这种必然性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偶然情况是不会经常出现的,只有那些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一线,积极勤勉、终日操劳的人遇到偶然的可能性才会大一些。
其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不是机遇,而是人们对机遇的反应和看法。偶然现象本身不是一种既成的事实或结论,它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和创造成功的机会而已。
但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要具备一定条件。在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危及人们生命。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群防群控,逐步转危为安。如果没有这些果断的措施,危险是不会自己跑掉。在这里,条件是促进和实现转化的重要因素。
明乎于这些哲学道理,我们就要善于用发展、转化的观点来看待世间一切事物
《第二项修炼》 第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