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2部分 (第1/4页)

没事找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ぷ魇枪僭保�谌�莨ぷ魇枪�鼐�怼K�孕率挛镉凶乓恢殖�匠H说拿舾校��创永疵挥猩剖忌浦盏刈龊靡患�隆6杂谒�退�年蓟ㄒ幌值腻�M��荆�嗣窃���韬芏嗥兰郏�钡浇裉旎鼓芤�鹑嗣瞧毡榈募ざ�S腥怂邓�恰ɡ硐胫饕宓幕�怼ǎ�腥怂邓�恰ü�瘸醋鞯拇�怼ǎ挥腥怂邓�恰ㄏ惹�ǎ�腥怂邓�恰ㄏ攘摇ǎ挥腥怂邓�难劢纭ê昀�斐!ǎ�腥怂邓�还�窃凇ü苹笕诵摹ā5�俏蘼郯�幔��疾荒芊袢弦桓鍪率担��娜肥且灾泄�チ��目�卣呱矸萁�胫泄卮宓摹! �

§虹§桥§书§吧§BOOK。

第71节:三次浪潮,潮起潮落(11)

如果那些攻击她〃炒作〃的人是有理由的,那就一定与她的短暂和不成功的记者经验有关。1996年,张树新以一个相当夸张和充满悬念的行动开始了她的冒险。她把一个大广告牌竖立在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种广告语中明显带着记者的夸张笔法。她把它放在从市中心达到中关村的必经之路,让人人都能看见。上面所谓〃向北1500米〃的地方,其实就是她的刚刚开张的〃瀛海威网络科技馆〃。

张树新恰如其分地告诉媒体,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商业领域的第一家公司,也是邮电系统之外最大的一家服务商〃。公司早期的性质有如〃夫妻店〃,因为投资者是她和她的丈夫姜作贤。那时候她刚刚在美国渡过一个假期,回到北京,浑身上下散发着大洋彼岸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气息。我们与其说她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受了美国舆论的蛊惑。她坚信中国必将再次步美国后尘,就像过去十几年反复出现的情形一样。她到邮电部去申请信息服务的资格,那些官员完全听不懂她要做什么,但是这些都是小事,不会让她这样的人退缩。

奇怪的是,这个出身官方媒体记者、还当过官员的人,直到凄凄惨惨地离开自己的事业之前都是孤军奋战,很少尝试走官方门路,而另外那两位拥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留学生,丁健和田溯宁,却从一开始就抱住政府这棵大树不放,还紧紧依靠拥有垄断地位的国有电信企业。

1995年3月,也即张树新的〃瀛海威〃开张之前大约两个月,亚信开始了和国家科委的合作。丁、田二人加入到国家科委主持的互联网宣传计划中,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他们为中国人讲解什么叫〃IP〃,什么叫〃互联网〃。这是在尽义务,但是他们仍然获得了宣传方面的好处。在一连串公开场合,他们总是能够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形象伴随在国家科委左右,这为他们带来巨大声誉,也让他们获得〃中国电信〃的信任。春天还没过去,亚信接下它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一个订单……建立〃Chinanet〃骨干网。〃中国电信〃这个拥有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显然注意到互联网在美国的崛起之势,于是仓促上马。他们租来一条64K的线路,打算在北京和上海建设两个试验网络。然而在当时的中国,除了丁健和田溯宁这两个留学生,他们找不到另外的人懂得什么叫网络。

其实还有一个张树新。她非常敏锐,又有激情,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一个互联网公司到底应当做什么。她请来几位自称懂得互联网的人,又花了不少钱做广告。夫妻俩的投资就像流水一样往外淌,有去无回。幸运的是,公司刚刚开始运行,就发生了一个传奇般的故事,轰动全国。一个女孩儿在〃瀛海威〃上留下一封信和一束红玫瑰。她说自己得了血癌,每天留下一段告白。她名字叫〃Rose〃,而她也真的像朵玫瑰一样只活了十几天,然后消失。没人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人,但是网友宁愿相信她存在过,把真挚的祝愿送给她。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转眼凋零,他们万分悲痛,为她流泪,为她撰文。冰冷的互联网传达着人间温情。虚拟世界变得伸手可及。这件事发生在1996年春节前。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互联网就像一个神话到处传播。我们已经知道,一年前它还只是少数人的〃地下活动〃,但是现在,根据一份题为《关于中学生科技意识调查》的报告,北京市拥有电脑的中学生中,已经有5?8%联网,另外还有33?2%想要联网。当时只有19?2%的人还不了解互联网。老实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张树新和瀛海威,还有那个名叫〃Rose〃已告别人世的女孩儿。

但是张树新还是分文未进,而且已经把她的700万元花个精光。它预示了互联网原来是个〃烧钱〃的行当。好在瀛海威当时如日中天,所以不愁没有新的投资者加入进来。1996年9

《中国的新冠肺炎》 第2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