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想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到论证效果。
2.借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历史、文学、寓言、成语、故事、传说等典故数不胜数。这些典故或优美感人,或朴实动听,或言微旨远,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典故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对于论证观点,说明道理,吸引听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典故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甚至还能散发出时代气息。在过去,我国士大夫在著书立说、闲谈交往中,如果不引经据典,将完全被人瞧不起,可见典故的重要性。
典故的说服力是无穷的,因为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比如要说明“兼听则明”的道理,还有什么比引用唐太宗从谏如流,比唐高祖广纳众议的典故更具说服力呢?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就有这么一段: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天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当然,引用典故也不是毫无节制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要贴切。引用典故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观点、深化内容,所以要恰到好处,贴切自然。不能过于频繁,更不能生搬硬套,以免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二要适当加工。有时在引用时可以根据讲话需要,进行适当的修饰加工,或者取其某个意义,找出该典故与所论述内容的结合点,并进行必要解释,以达到讲话目的。
三要有来源。说明典故的出处,就会给人真实可靠的感觉。有时,还需对典故产生的背景作出必要交待。
3.借言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有着较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些名言名句,或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是他们智慧灵感的闪现,往往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些名言名句,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极具影响力。在讲话中引用名言名句,无论是对于增强说服力,还是增加讲话的感染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某领导在讲无私帮助的问题时,引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进行论述,简洁明了,说理深刻,并且给人美的感觉。有位领导同志在“企业评政府”的讲话中引用了《梁史》中“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这句古语,简洁、深刻地说明了“企业评政府”、“下评上”的意义,与会者听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引言”,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引用原文。如薄熙来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所讲党课中有这样一段:
怎样看待人生?曹操讲,“人生苦短,对酒当歌”。苏东坡有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在时空两大维度中都是非常渺小的,转眼就过去。人生观正确的人,一辈子可以活得很充实,很积极,可以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如果在人生观问题上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最后什么也不是。
九、巧借(3)
奥斯特洛夫斯基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家喻户晓,当年所有的年轻人都抄在本子上。雷锋有一段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时年轻人都将此奉为经典。马克思十七岁时就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
《提升领导讲话能力的书籍》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