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0页 (第1/2页)

书自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下官疏忽大意,请府君责罚。”“罢了,先听沈翊麾怎么说。”慕容辅沉着脸道。“杜校尉可曾注意到火盆中的异样?”沈绥问。“吾至案发现场时,这火盆就是摆放在那里的,吾等都未曾动过。这其中的木炭为何会这般少,吾亦不知。”杜岩回答。沈绥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她走回去,将火盆放回原处。接着,她来到牖窗边,仔细观察窗框与插销。一边查看,一边继续询问:“某想再请教圆惠师傅,寺中是否为化雪撒过盐?”“正是。”圆惠回答。“但是撒盐的地方有限,是否?”沈绥又问。不等圆惠回答,妙印法师便解释道:“这些年盐价居高不下,即便是粗盐,寺中也购不起太多。因而只是一些重点的院落、必经的道路有撒盐化雪。这也是没办法,这些日子雪下得太大,水陆法会将近,寺中若是积雪太深,实在有碍出入。”确实,谁都知盐之珍贵,寻常百姓家一点盐都舍不得用。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皇家贵胄才有那个财力去撒盐化雪。妙印言下之意,若不是近期要开水陆法会,寺内是不会去撒盐化雪的。“方丈院院里可是撒过盐?”沈绥问。“撒过的。”妙印答道。“事发前可撒过?”沈绥又问。这次,圆惠答道:“事发前日清晨撒过一次,之后白日都在下雪,傍晚时渐止,地面上又积了厚厚一层,所以小僧傍晚时又撒过一次。”他头脑倒是很清晰,回答得有条有理。“圆惠师傅,平日里居住于何处?”“小僧就住在方丈院的东厢房中。”“案发当晚,你什么动静都没听到过?”“不曾,因为小僧当晚并不在方丈院就寝。小僧那晚因为要与几位师兄师弟誊抄佛经,傍晚为方丈添了炭火,在院中撒了盐,扫了雪,便离开了。彻夜都在翻经阁之中,清晨回来服侍方丈起身,就发现方丈出事了。”“为何彻夜誊抄佛经?”沈绥疑惑。“……”圆惠不答话了,目光畏缩,看向妙印。妙印叹了一声,道:“原本,为了水陆法会,吾等忙碌两个月,挑选了几册新翻经书誊抄,是预备赠送给参加法会的来客们的。但是就在事发前两天,这批誊抄好的经书不翼而飞了。无奈之下,只得每日每夜指派僧人轮番去补救,希望能赶上法会。看管这批经书的人是圆惠,他责任最大,因而几乎每日都会去誊抄经书。”经书被盗?又是一条新的线索,沈绥暗自沉吟,一时不再发问。接着,她又在书架、书案等位置仔细检查了一番,似乎并未再搜寻出新的线索。于是迈步来到了禅房北侧,看着供案上翻倒的木刻佛像,她锁紧了眉头。作者有话要说:1、【筵席】古代,特别是在唐以前,人们在室内都过着在地面上的生活。所有的家具都是矮脚的,人们席地而坐,因而坐具也都是低矮类的。筵与席是分开来的,筵是指室内铺在地面上的整体的草席,相当于现在日本的“榻榻米”。席是指每个人落座时垫在身下的方垫,又称“拜壂”。“席”上有时还会再垫一层,一般是圆形的垫子,称作“蒲团”“蒲墩”。原本是佛教的坐具,后传入一般人家使用。2、沈绥查案时戴手套,并不是指纹的问题,而是怕接触到有毒物质。这是她从这么多年的查案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超前。3、禅椅。佛教中的坐具,有高脚的、矮脚的,坐面很大,可以完全盘膝坐在上面。这种椅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最为普及的坐具。4、鱼鼓:即木鱼。引罄:金属制的敲击乐器,分大小。火镰:打火用具,长得像镰刀。5、撒盐化雪。古时人基本不会做这种事,除非积雪成灾。现代道路基本用化雪剂。 沈绥看着供案上的木刻佛像,眉头紧锁。在她看来,这供案上的东西被打翻,是很不自然的事情。她立在供案前陷入了思考,习惯性地两臂垂下,双手交于小腹前,掌心上托,拇指相顶,其余八指交叉相握,好似结了一个佛教的禅定印。张若菡见她这幅模样,清冽的眸子闪烁出疑惑的光芒。沈绥思考了一会儿,也不知道是否有所得,大约是没想通,便未再强求。她并未在供案这边多么仔细地搜索,至少相比书案那边的现场要差得远。简单看了看后,她便走到北面牖窗边,仔细观察北面被封起来的窗户。用来掩盖缝隙的粗纸粘得很紧,有雨水、雪水浸泡后结冰、又被屋内温暖融化,反复干湿后产生的褶皱,其上落了一层黑灰,并无开过的迹象。“这窗牖是何时封起来的?”她一面检查,一面头也不回地问。“一个半月前,入冬后,北风渐冷,方丈身子不是很好,受不得冷,便如往年般封起来了。”圆惠主动回答道。沈绥直起身子,走回门口,看着圆惠问道:“圆惠师傅,接下来沈某所问的问题很关键,请您想清楚了再回答。沈某想请教您发现方丈遗体的全过程,请尽量详细地描述于某。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再小的事情,也当提一提。”圆惠刚要开口回答,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在线观看》 第10页(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