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们所相信的是“远取诸于物,近取诸于身”,而丢掉和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祖先个个都能够反观内视,是取之于身内。在汉代以后,社会都是以己之智而度古圣之慧,那又怎么能准确解读慧智经典呢?其实,“内外远近”这四个字的差别,就是道学与儒学的分水岭和鉴别器。智能儒学不能涉及自己生命体内环境而研究文化,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局限性。历史上无数杰出的儒生、儒士,想在儒学的框架之内突破这一点,然而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都只能是玩文字游戏。所以,他们就诞生了一句“名言”,叫做:“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八个大字,实际上是聪明的智能儒学者给自己界定的一个底线,这些儒士们还算具有自知之明。

所以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只看见曹操、杜牧注解人类智能可以解读的《孙武子》,而像必须具备慧智双运能力才能注解的黄帝《阴符经》,五千年以来惟有张良与诸葛亮这两个人进行了尝试。这个现象,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然,历史上由于名利的驱策,或者在皇权威逼之下,仍然还是存在着少数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愚智编修道学经典的事例不断发生。好笑而又可笑的是,近代经过智能儒学前识教育余绪熏染、而又接受并不完整的西化式教育的人们,肆无忌惮地纯用智能前识,正在全面白话化道学慧性经典,以满足人们的“看得懂”,以满足大人教育儿童。

经过上面的讨论,请问,大家这样纯粹用后天的智能,将慧指性经典白话翻译,然后用做教材,真的能将我们的孩子教育成大慧大智的人才吗?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吗?这值得深思。古代慧智性的经典,如果像现在这样没有限制地将其白话化,其实必将是中国慧性文化的自杀式终结。这话不好听,但的确是这样的性质。曾经有很多好心人,劝我用白话文多解析一些道家的经典,但是我没有那个肥胆。用白话解那简直是太随意了,那都是非常随意的东西,那是一种造业,岂能随意而为。要坦然地承认,我们的慧性全然远远不及古圣人,我们只有谦虚地站在他们的双肩之上,才能将事物看得透彻一点儿,我们自己没那么高的个子就别充长条子。慧性经典白话化,应当慎之又慎。这里面有一个界定的范围,那就是,用白话讲解是可以的,但是绝不可以将原着白话化而用作教材,不再诵读原着。这种做法,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不能为了满足我们后天愚笨的智能需求,为了满足后天的智能教育,而反过来用慧性的经典帮助智能达到封闭慧性的目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5)

其实,孩子们都比大人的纯粹型智能前识聪明得多,只要他们会背诵,并且背诵得熟练了,并且坚持复诵,他们的心里都懂,比大人懂的多百倍千倍。因为六合之外的学识,不是依靠识神在头脑中的皮层上弄明白的,而是必须通过心阳丹元在大脑质层里边去启动的。而且,启动的能量来源,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诵读获得,促使我们的心阳尽早、尽快地进入我们大脑右侧的办公室里去,透过皮层而达到质层而启动。

道德根文化中的慧性道学,全都是通过“内取诸于身”,而创造出“之乎者也”这几个最重要、最有利于内观、最有利于同步激活自己慧性的图文,通过高频率地使用它、念诵它,特别是观与诵高度配合在一起诵读经典,就能无为而治地产生“修之身”的效应。大家就是不相信,古代古文撰写那是一字一金,非常金贵,古人从来绝不会枉用一字,若舍掉任何一个字,都不能成句,每一个字都必须要能够独立地解析,而并不是像现代人所说的废话连篇不值钱,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古人是一字一金,用字如用金,绝不会妄添一字在经典之中,而浪费甲骨、竹简等当时的稀有书写资源。最早期,我们的祖先没有书写材料,把觉得非常重要必须传递给后代的一些宝贵经验和知识,写在泥巴做成的泥板上面,然后晒干、烘干、烤干,保存下来。中国顺利通过了“泥板文”书写阶段,发现了甲骨、竹简、木板、木片可以用作书写材料,脱离了在石板、泥板上面刻写的笨拙方法。现在中国没有保存“泥板文”,但是在印度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还有保存。

我们的祖先是否会把那么多毫无作用的“之乎者也”,使用在非常费力才撰写出来的文章之中呢?如果它们没有作用,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弃而不用了,绝不会是因为语气表述的需要才保留它们。之所以高频率地使用它们,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开慧作用力胜似黄金,必须在诵读和内观时加以高频率地使用。

比较一下《德道经》和《道德经》的道

《慧者思维》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