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吻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照片上注释。
姑娘在获奖后,好几家著名摄影公司邀请她加盟。被其拒绝,而且对深造专业摄影技术也不感兴趣。她仍按自己高兴的方式生活,以自己高兴的方式记录这种生活。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一个另类典型的生活态度:孤立独行、不求喝彩、有强烈的自行性。
新新女孩可以通宵达旦看一部侦探或恐怖小说。也可以把一本热得发烫的畅销书翻得“陈辞滥调”,而后连同谁刚寄给她的校友录看都不看扔到垃圾桶里,也可能狂热地探究一些有人连听都没听说过的非同寻常的边缘科学和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诗体学,晶洞状物以及几个世纪前发现的基督的尸衣,杜卡唐门以及宇宙奇点什么的;也可以毫不妥协地维护自己反爱因斯坦的发现结果,宁愿不通过学位答辩,在别人废弃的老房子的阁楼里继续这种危险的论证,呼朋唤友、自得其乐。她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规章制度,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因此多数人的社会习俗对她们没什么作用。她们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穿着打扮,从不刻意修饰去取悦别人,因为她们觉得没人值得她们去下这样的工夫。因此,她们往往穿得很舒适随意,通常就是与别人不太一样,有些“不羁”。但倒觉得她们的生活真正找回了自我,也还不错。正如福塞尔在《格调》中述及的:
如果要求穿礼服,她可能穿一身剪裁守旧,土里土气的暗色套装,如果该穿职业装,她可能干脆省了里面的衬衫,如果别人穿泳衣,她可能一丝不挂就来了。她很少穿那种一眼能认出是名牌的服装,就算穿,也肯定是新颖独特而绝非滥见平庸的。总之,她们和别人呆在一起的时候,随便她们怎么打扮,肯定都能一眼看得出来,她们有一种特别的信息:我自由自在、气定神闲。有些时候,在一些极端的场合,她们可能有一种冷酷的高傲:“我比你更聪明,更有意思;请别让我感到厌烦。”
她们之所以不是自以为是的社会混混,是因为她们确是比常人有更无拘束的创造力、自信心,有更多的体验、更敏捷的思维、洞察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想象力和才智�80年代后女孩
序言:她们注定要在新时代捣乱
人们称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为“幸福的一代”。80年代后女孩大部分思维敏捷、敢于创新、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她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她们时尚、新潮,虽然没有足够的钱;她们活得轻松,做事果断,从不勉强自己;她们积极热情,从不伪装自己;她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又喜欢浪漫;她们更会享受生活;她们从不记账,喊出“重在参与”的消费口号。瞧,多么“高尚”的消费动机!
当然,这里所谓“80年代后女孩”只是所有女孩中最“新潮”的“时尚女孩”,她们代表的只是一部分“新新”女孩。她们有值得颂扬的地方,她们也有过激的“另类”现象。特定年代“赐予”她们特殊的特点:孤僻、抑郁、缺乏责任感,同时,自制力较差;有些时候,她们甚至放纵自己;说话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喜欢标榜自己;爱情嘛,“只爱一点点”“只爱不言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本书从深层次“解读”80年代后女孩,意在“弃恶扬善”,让“恶之花”慢慢消失,让美丽永驻女孩们心中!
80年代后女孩,她们的生活有点小资倾向,更有BOBO的风格,她们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有点叛逆、豪爽、率真、顽劣、任性、动感……有那么一点丑,有那么一点怪,还有那么一点坏。新时代造就了“坏女孩”,在她们身上散发着世纪末的躁动、杂乱以及放纵。她们已不习惯用大脑去思考,取而代之的是感觉,还以“愈堕落愈快乐”自嘲,美其名曰成熟的表现。她们是世纪末的“恶之花”,她们是快乐的、幸福的,有什么能比幸福、快乐更重要呢?她们是这样的“酷”,酷到让人们有点惋惜;她们又是如此的“新潮”,新潮到如同杰克逊那装点完美的鼻子一样,而里面不过是一个没有感知的肉团。
“新新女孩”在我国备受欢迎及效仿,代表人物以80年代后女孩为主。然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延续,缺少内涵;同时,她们也不是纯粹的坏,她们没有劣根性,只是惯于放纵自己而已。
80年代后女孩,她们也有忧郁,不能天马行空;她们遭遇诱惑可能会欣然接受,然后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是他们在诱惑我;她们与周围的人有冲突——父母和老师,但她们仍旧坚持说:“我是我自己的。”
需要说明的是,
《80年代的女孩》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