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4部分 (第1/4页)

交通工具类:沧海一叶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争以来的风云人物,郭沫若的归来立即成为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重镇的头号号外,以致人刚登岸,他那首步鲁迅原韵的七律已经在朋友中不胫而走,被上海滩的各家报刊竞相登载: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馀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两全家国殊难事”(1)

郭沫若,以他的性格、气质和教养而言,他是不适宜从事实际的社会政治活动的,他首先应该是也只应该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或者一个单纯的学者。然而,他一生处于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他总是被置于时代的浪尖,由“戎马书生”至“文化班头”而至“党喇叭”,最后彻底地被卷入政治的漩涡。郭沫若一生的命运遭际到底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对郭沫若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无论是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郭沫若手书联

都不可能真正探究出这一人物的底蕴。

对于郭沫若在抗战期间结束流亡生涯毅然归国,人们有许多猜测,甚至有种种非议。无论我们对郭沫若的回国有何种猜测,我们都不应该怀疑他赴国难的沸腾热血,更不应该揣测他是怀有某种个人目的。如果郭沫若贪图高官厚禄,或者是要投机,要趋炎附势,大革命时期,他只要跟着蒋介石就完全可以飞黄腾达,达到个人的目的。何至于等到现在再来投机?而他后来在抗战中的表现也表明他的回国绝对不是为了个人的目的。

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把他流亡生活的结束很潇洒地概括为“归去来”三个字,但事实上真有这么潇洒吗?郭沫若归国前有没有犹豫,有没有惶惑?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奋笔写就激烈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以致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从此开始了流亡的生活。1928年2月郭沫若东渡日本,隐居在东京附近的市川市。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汉字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一系列学术著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郭沫若在学术上的成就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郭沫若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尊敬。如果不是战争爆发,他可能会沿着这样的人生之路一直走下去,那样,我们看到的或许是另一个郭沫若。尽管此时身居日本的郭沫若,生活稳定和谐,安娜夫人温柔贤惠,五个儿女聪慧而自强,且事业上已有所成,但他的内心却一天也没有平静过。郭沫若的性格中有一种英雄情结,他喜欢热血沸腾的生活;再者,远离故土的孤独和思念也无时不在他的心头缠绕。在写给好友容庚的信中郭沫若表达过归国的愿望:“归国恐尚非其时,弟之梦想将来如有机会,与兄携手同把锄头于秦陇之间,必一快事也。”在其偶有所作的诗中亦流露出这种情感:“信美非吾土,奋飞病未能。”1936年冬,郁达夫于日本游历往访郭沫若,老友分别十年,一朝相见自然喜不自禁。在郭沫若赠郁达夫的一首七绝中,更表明了郭沫若流亡海外的心境:“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1937年5月,郭沫若回国一事出现转机。5月18日,长期为郭沫若回国奔走的郁达夫一日之内给郭连发两信:一系航空,一系平邮。郁达夫在信中说:“今晨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至于南京方面为什么会突然召郭沫若回国,郁达夫只约略提了一下:“此事之与有力者,为敝东陈公洽主席,及宣传部长邵力子先生,何廉处长,钱大钧主任,他们均系为进言者。”对于国民党政府突召郭沫若回国,有人猜测是因为郭沫若在甲骨文、金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引起了日本极有名望的政界###西园寺公望的注意,国民党中的亲日派想通过郭沫若的这层关系来与日和谈。此种说法因没有更多的旁证予以佐证,而当事人在回忆中也没有谈及,当存疑。实际上,南京方面召郭沫若归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政治局势出现了变化。西安事变之后,国内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空气已经形成,而国民党政府也在极力营造一种统一战线的局面,不管这种努力是真诚还是做秀,毕竟是有了这样一种姿态。南京政府召郭沫若回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暂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南京政府有让郭沫若回国的态度,这肯定是事实。郭沫若从日本秘密回国得到

《乱世浮生田中裕子》 第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