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2部分 (第1/4页)

交通工具类:沧海一叶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个人名声计,他更应该离开上海。于情于理,好似郑振铎都没有留在上海的必要。那么是什么在牵绊着他的脚步?是什么把他留在了沦陷后的上海?对此,郑振铎自己曾有过说明,他在《求书目录》中说:“我为什么老留居在上海,不走向自由区呢?时时刻刻都有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时时刻刻都在敌人的魔手的巨影里生活着,……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郑振铎加诸其身的这种“不能逃避”的“责任”是什么?郑振铎继续说:“假如有人问我:你这许多年躲避在上海究竟做了什么事?我可以不含糊地回答他说:为了抢救并保存若干民族的文献。”话说得很清楚,郑振铎之所以选择冒险留在上海,是出于一种保存文化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文人,郑振铎在民族存亡之际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或许在他看来,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还没有消亡,那么无论怎样这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都会永存。无疑,在民族危亡之际,在举国同仇敌忾、群情激昂的年代,郑振铎甘愿默默地保存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献的选择是独特而寂寞的,同时也见出了他眼光的长远和深邃,当然他的这一选择也是艰难的。

郑振铎收藏的唐三彩马

中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东南数省相继沦陷,江南许多著名藏书楼纷纷毁于战火,在日军铁蹄肆虐之下,珍贵古籍难以保全。即使有部分侥幸能得以保存,也纷纷被藏家后人变卖以维持生活,当时一些藏书家所藏珍本图籍纷纷散入上海旧书肆。对于中国古籍散失的情况,当时上海的报纸曾转引路透社华盛顿电文说,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组主任宣称:许多从战火中保全下来的“极珍贵的中国古书”现已“纷纷运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已购进千册……。电文还说,中国的局势,将会和罗马当年的陷落,致使“欧洲发生四百年黑暗时代之情形相似”。“预料将来研究史学与哲学者,将不往北平而至华盛顿”。面对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的情形,郑振铎内心非常焦虑,“每一念此,寸心如焚”。郑振铎之子郑尔康回忆说:“父亲的情绪愈来愈坏。爱书如命的他,眼看着无数珍贵古籍,稀有版本,在战火中与国家民族一起遭受着一场空前浩劫,心似刀绞火焚。”在此种状况下,几乎是出于一种学者的本能,郑振铎觉得自己有责任尽可能地去保存自己民族的文献。他简直无法想像,中国文献归于海外该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他在日记中写道:“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而促使郑振铎刻意保存民族文献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郑振铎了解到伪满“华北交通公司”等机关也在收书,并以府县志及有关史料文献为主体。得此消息,郑振铎“忧心如焚”,他几乎是立即就能想见日方收集这些史料文献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其居心大不可测。近言之,则资其调查物资,研究地方情形及行军路线;远言之,则足以控制我民族史料及文献于千百世”。得悉日方的叵测居心,郑振铎觉得自己更有必要抢救民族文献,或许在他看来这就是另一种抗战的形式,意义并不亚于浴血杀敌,他说:“夫保存国家文献,民族文化,其苦辛固未足攻坚陷阵、舍身卫国之男儿,……诚亦艰苦备尝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2)

郑振铎原有藏书嗜好,但在“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役中,他近二十年惨淡经营,收集起来的藏书大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幸存者寥寥无几。辛勤搜集所得心爱之书被战火毁于一旦,爱书如命的郑振铎想必是悲恸不已,他回忆自己的藏书被战火所毁时的心情说:“余所藏竟亦同此化蝶矣。然处此凄厉之修罗场,直不知人间何世,亦未省何时更将有何变故突生。”经此大劫之后,郑振铎原有的藏书之心本已大减,“收书之兴,为之顿减。实亦无心及此也”。尽管就个人而言,郑振铎在战争时期几无藏书之兴趣,当然更无藏书之馀裕,但于沪战失利之后,他又不能置民族文献于不顾,坐视民族文献流失海外,甚至流入敌手。为保存民族文化计,当学者名流纷纷西迁之时,郑振铎选择留在上海,竭尽全力抢救收购古书。在上海的头两年,郑振铎主要以个人的名义搜购一些珍贵古籍,以个人之力担负起拯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任,对于自己所要面临的困难和艰辛,郑振铎说:“以一人之力欲挽狂澜,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文献资料面前,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想必当时的郑振铎也会生发力不从心之感,其间艰辛亦可想像,正如郑振铎所言,“精卫填海,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从”!

尽管郑振

《乱世浮生田中裕子》 第2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