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幻飨省�
其实,已经发表的关于科幻的文章,差不多都从这个角度入手的。法国的让加泰尼奥(Jean Gattegno),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英国的布赖恩艾什、中国大陆科幻作家宋宜昌、香港科普作家李伟才等人,都曾经对科幻题材进行过认真划分,将其为分几种到十几种不等。一些综合科幻理论著作,如《科幻爱好者手册》、《彩图科幻百科》等等,也都有专门介绍科幻题材的文字。
本卷与以往此类文字不同的是,那些文字大多以科学为本位,试图通过介绍一些特定题材的科幻作品,来宣传相应的科学知识。于是,那些“不科学”的科幻题材就被忽视了。至于被介绍的作品本身,也往往只从它的科学角度来讨论。讲科学是目的,谈科幻是工具。
本书的原则是“科幻本位”。力求介绍笔者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科幻题材,而不考虑它是否科学。例如“特异功能”,或者“乌托时科幻”。在本书里穿插着一些科学知识的介绍,只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相应的题材。讲科幻是目的,谈科学是工具。
另外,以往此类文字中,作者只是平行地介绍那些题材,彼此间缺乏脉络,容易使读者陷入迷魂阵里。本书将各种科幻题材分成五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人类对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观过程为基础。这五编是:人(第一编:生命与人)——利用技术(第二编:技术奇观)——探索新时空(第三编:时空探险)——面对客观世界的挑战(第四编:灾难)——在此过程中,社会本身被改造(第五编:科学与社会)——当然,最终又改造了人自身(第一编:生命与人)……整个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每一编里又根据不同标准,梳理出自己的小体系。比如第一编:生命与人里各章的排列,其标准就是“人”和“生命”被改变的程度,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列。第三编:时空探险的内容,也是以科幻作品对传统时空概念的变品异程度,从“正常”向“异常”方面发展。
深入到具体章节里,笔者尽可能按照某一题材的历史变化安排内容。比如在人造生命和人造人一章里,便有“人偶形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超级电脑”和“数字生命”这么一个清楚的脉络。科幻题材就象是许多小生命,在科幻文艺史的长河中自己蕴育、成熟、长大。笔者力求去把握这个题材成长的客观过程。
当然,要想将数量众多,涉及广泛的科幻题材梳理出一个线索,那是非常浩繁的工作。笔者上千篇科幻小说读下来,几百部科幻电影看过去,也只能说是为这项工作开一个头罢了。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一起投入这项研究中来。
最后要说明一点,某些科幻题材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术语,比如异度空间、虫洞旅行、人工冬眠等等。但也有一些科幻题材,虽然已经形成某种共同特点,却还没有统一的命名。笔者在本书里为它们暂时拟定了新名称,加以概括,如“可控梦境”等等。这些新命名是否适合,还望大家一起探讨。
作品相关 科幻文学的新挑战
1999年,中国科幻出版物达到276种,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当时,《哈里波特》还没有中译本,“后续部队”《指环王》的电影还在拍摄中。在中国,创办奇幻杂志仍然为政策所不允许,因为涉及“宣传封建迷信”。当时,仅有上海少儿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它的到来。
2000年,《科幻大王》上发表了笔者的文章《科幻文学的新挑战》。由于那时奇幻文学连固定的名称都没有,所以笔者称之为“纯幻想文学”、“魔幻文学”。文章中的两点隐忧:它的兴起会从科幻圈里带走大批读者,带走大批作者,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时候科幻界同仁还处在踏着波浪不断上升的欣快中,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反响。
从那时起,科幻出版物数量逐年下降,于2004年到了一个最低水平。而它是不是谷底,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据笔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计划作科幻图书的编辑,都临时将选题改成了奇幻。
文学门类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它们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各有各的欣赏方式。但在市场份额上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现在奇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和科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大部分重合。笔者接触过奇幻文学作者,参加过奇幻文学的研讨会。象当年科幻为了自身发展,贬低武侠文学的价值一样,相当多的奇幻文学作者也在公开贬低科幻文学的价值。认为科幻是一种受束缚的幻想,而奇幻文学将进一步解放想象力……
如今
《科幻作品图》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