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2部分 (第1/4页)

不言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激发个体坚持读书的连锁反应。从引人入胜到习惯成自然,初次的领教非常重要而且余威无穷,第一印象不可小觑。当年,我就是因为偶得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高度专一地投入后,如同亲身到书里描写的世界打了个转转,兴奋得一塌胡涂,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开始疯狂地购书。记得大一时学校图书馆不打折出售大部头精装巨著,我忍痛将(非少量)白花花的银子换了一部《史记》、一部《中国全史》、一部《全宋词》。现在想想,当初这个稚气的豪言壮语般举动未免有点形式主义的傻乎乎,以为书入手后也就同时入了脑,享受着虚拟的“读书人”自我暗示。不过,这三部书终究还是发挥了作用,证明我原先的做法不至于太荒唐。

后来,我仍然不停地买书,地摊、小店、图书大厦,往往定期突击扫荡十多本,待埋头消化后又开始新的一番轮回。我不怎么爱借书,可能是强烈的占有欲作怪吧。我买的每本书都不舍得扔掉,就算在外地,且无论多重,也想方设法运回家,因为看到这些花花绿绿的封面,就能忆起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我的成长,离不开它们。

书与阅读(2)

书能开启人的心路,同时也极易堵死思想中七开八岔的羊肠小道。一本书就是一套系统,一个作者其实背负着自己因个人命运而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并且揉合了他(她)当时的情绪、个性、脾气甚至营养程度、身体状况等开始创作一部书的,那么书中潜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绝对不可避免,所以我特怕不知不觉被纳入那个自己未曾躬亲过的理论模式、情感轨道。惟一的办法就是看更多更杂的书,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写作类别、甚至不同出版社,让多元之间相互抗衡,彼此牵制,自己在甄别中清醒独立。

我不喜欢某些人言必名著名著的权威主义高调呼吁。我不否认,名著是时间筛选、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之精华,是百科全书式的生活万象,是需要多多益善的精神食粮。但是,名著几乎都是几百页的大部头,在这个一秒钟恨不能掰成两秒钟用的高节奏世界,动辄数十万的东西叫心跳越来越快的现代人如何消受得起,他们哪来那么宽裕的时间和闲适的心境?况且,名著一般都年代久远,其中囊括的一些信息或过时或失效或无建设性意义,不可能保证古今兼得,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聪明的策略是:高雅读物可读,通俗读物亦可读;名著可读,草根文字亦可读;斯斯文文的东西可读,充满霸气、匪气甚至痞气的东西亦可读;既要酸的,又要咸的辣的;既要经典作品,又要快餐文化;既要琴棋书画诗酒花,又要柴米油盐酱醋茶。

有一句话叫: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如果目的很明确地专程到书中搜集信息,那我们的感观系统当然要灵敏像声纳。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迫切的需求,仅仅习惯性地阅读而已,大可不必如此警觉如猫。看书是最放松最随意的乐事儿,千万别强逼自己刻意记住什么,事实上也记不住。看完一本书后,细节慢慢遗忘是自然规律,核心的东西却会立此存照并悄悄压入我们的潜意识,比方说语感、文字组织方式,再比如说理念、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等,这就是我们大脑删繁就简的独特功能。所以,我更愿意把阅读当作一种思维训练,而知识获取到是其次。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读书方式业已升级,有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以及有声阅读,或曰“听书”,这些不仅省钱,而且省事,方便大众自不消说。可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传统阅读,捧在手里实实在在的一本书,有纸张有文字有页码有墨香,才让我有安全感和信赖感,经验告诉我这样很爽,因为可以反复玩味,来回翻阅,相当连贯。书是最有耐心,最能忍受的伙伴,它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任何时刻都不会拒绝我们,抛弃我们。我猜大多数人可能跟我一样,还是钟情于纸质书的,这一定是我们集体从老祖宗身上遗传下来的原始情怀。

每读完一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恍然如有所得,又怅然若有所失,常常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不能自已,很复杂的感觉马上爬上身体,如影随行,我也不知为什么。尽管这样,我还是放不下书,耳畔又响起了那句:我选择,我喜欢。

在中国,不是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境界”吗?如果能做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那我会十二分地满足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给“宋美龄”献花(1)

时间向前回溯三年,电视里播放着一个特别节目《全国十大演播艺术家聚首》,由中央电视台

《玮》 第3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