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缘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凡勃仑认为,铺张性消费其实是为了卖弄、炫耀富有而造成的浪费,存在于社会的一切阶级之中。甚至最穷的人也以他们自己朴实的方式,购买那些显然超出他们财力的高级商品,以使他们的邻居相形见绌。依凡勃仑所见,富人们举行化装舞会之类豪华的娱乐活动,便属于铺张消费。为了确定某项开支是否属于铺张消费这一名目,要“撇开已形成的爱好、习惯的标准和传统的礼仪不谈,而要看该项开支是纯粹为了取得舒适还是取得生活的充实”。
一百多年前,在当时的工业国家,如果严格运用凡勃仑的标准,绝大多数的消费开支都已经应当归于摆阔###费一类。现代经济中这种现象则越演越烈,不仅存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富裕的美国,还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比如贫穷的中国。温饱而后思淫欲,每个社会在摆脱了为衣食所忧的境况后,都会进入铺张消费阶段,恩格尔定律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个现象。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人或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换言之,如果国家越穷,那么其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为此恩格尔定律可以表述为,收入越少,收入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反之则可以说,一个家庭的收入越高,收入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小,消费社会的情况往往就是这样。
而且收入用于食物的支出不仅是购买食物,还包括去餐馆消费。去餐馆的消费金额还可能大于购买食物的消费,如果扣除这类可有可无的消费,家庭支出用于食物所占的比例还要小。这是消费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这一切还不包括去商店里购买营养价值低价格高的奢侈性食品和各种名目的营养品。依凡勃仑的观点,这都属于铺张消费。因为消费者花费了更多的钱,换回的仅仅是心理上的满足。
近百年来人们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形成了消费经济学。它首先出现于发达的工业国家,因为那里出现了各个层次的消费现象。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他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假定如果消费者收入不变,那么其获得某种商品的数量与商品自身的价格成反比。意思就是说,价格越高买者越少,价格越低买者越多,商品销售的数量也就越多。
但价格是不是决定销售量的唯一因素呢?就是如果当生产者将商品价格无限降低,其是否就会获得无限的销售量呢?显然不是,即便商品免费,生产量和销售量也不会无限增长。因为消费者的收入同样是个变量,与商品价格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后来的凯恩斯研究了收入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收入增长后,消费也随之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他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定。凯恩斯认为,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源于消费者对养老准备金、子女教育等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储蓄观念。客观因素则是源于对自己未来收入的变化、银行利率和政府税收的变化等自己左右不了的因素的一种防备心理。所以凯恩斯认为,短期内消费支出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工资单位计算的收入的变化,而不是由于一定收入量之中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
这个假定通俗地讲,是指人即使钱多了也不会多花太多,更不会全花掉。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会将一部分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着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来源于他的经济思想,一直到现在。美国的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现在成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弗里德曼更直率,他说:“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不过,凯恩斯的这个结论,即使在传统社会,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它反映了人们储蓄的观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消费风气日重,至少在美国,形势发展得与其结论相反。
所以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批判。比如杜生贝提出了消费者的示范作用——一种攀比思想,邻居们购买了某种商品会使消费者受到某种影响也去购买某种商品。同时他认为,一个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其收入的变化,即使收入与以前相比减少了,在短时期内消费者仍会维持过去已经习惯了的消费水平,并以减少储蓄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从较长的时期看,他的消费支出才会因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米尔顿·弗里德曼则把消费者的收入分为两类: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他也把消费分成了
《财富幻象是什么》 第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