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还看中了他是自己投靠来的,与其他文臣武将都少有瓜葛,不会联合他们来干掉刘禅,夺取蜀汉江山。没有刘禅,蜀汉的文臣武将谁也不会听诸葛亮的,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诸葛亮,17岁的刘禅失去依靠,也难以维持统治。刘禅与诸葛亮,其实是政治连体婴,谁都离不开谁,这正是刘备要托孤于他的最根本的原因。

丞相的影子

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控制住了政权,刘禅对他也一直言听计从,算是遵守了在刘备临死时许下的诺言。诸葛亮一直对刘禅耳提面命,这在前后《出师表》里都看得出来。刘禅在内心里是否服气,别人不知道,但表面上他还是很听话的,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把朝政基本上都交给了诸葛亮。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说他不分五六,担心他闯祸乱来,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帅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说明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私心,并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权力。

在《出师表》中也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也是要刘禅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并不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他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诸葛亮刚死时,刘禅哭得伤心,以至于昏倒在朝堂之上,但有人提出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刘禅却坚决不答应。后来被逼得没办法,才被迫让步。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真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和谐因素,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太糟。至于他们君臣关系的佳话,其实是应该打点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诸葛亮死后,根据他的遗命,蒋琬、费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长史杨仪不服气,甚至说出还不如当初趁着诸葛亮刚死投降曹魏的话。费祎抓住他的小辫子向刘禅报告,刘禅立即将杨仪废为庶人,后来又投入监狱,逼得杨仪自杀了。可见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是完全能够控制政局的。

大臣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可见他还是有容人之量,善于听取意见的。

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费祎的助手姜维掌管军事,同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发生矛盾,想除掉黄皓。刘禅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吆喝的,你和他计较什么?”护着黄皓。后代史家把黄皓写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其实黄皓与真正祸国殃

《帝国的黄昏简介》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