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怀疑一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莱葜挥刑崆啊�赂凇�耍��视Ρ浠�⑸朴谌倘谩⑷崛醯纳嗤啡从胄脑嗤�凇!�
忍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典故逸事。
圣者善忍,天下莫争
我们提倡忍让,但不是软弱。我们并不讲无原则的、丧失人格的忍让,该斗争时要斗争,但要注意有理有利有节。
从前,帝舜告诫大禹说:“汝唯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也就是说只要不夸耀自己的贤能,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能;只要不夸耀自己的功绩,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这也说明只有忍让才能留有余地,才能令众人诚服。
《道德经》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委曲便可求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而充盈,敝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倒迷惑;所以圣人总是执著地追求一个方面,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是只顾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因而开明;不自我吹嘘,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骄傲自大,因而有长进。只要不同别人争权夺利,天下人自然难以和你争锋。古训所谓委曲求全,的确不假啊!正是这种委曲忍让,才获得了求全的效果。
老子对忍让的深刻阐述和辩证思考,让我们今天读来仍为之赞叹。
唐朝人朱仁轨写了一首《诲子弟言》,其中有一句:“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意思是一辈子给别人让路,也不过多走几百步;一辈子给人让田界,也不会损失多少田地。朱仁轨教育弟子们要注重忍让。可见我国古代的贤者智士都非常崇尚忍让美德,他们关于忍让的论述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登品素食府叙香斋店曾送给我一幅宣传画,上面有一段寒山与拾得的对话。原文是这样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两位大师一定是世间的高人,洞察人世,看穿百态,面对欺辱处之泰然,可贵可敬。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2)
相如忍让,廉颇请罪
同事是因为业缘而同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共事的人,也是人们接触较多的人群。处理好同事的关系,也离不开忍让。在这方面,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可以称得上我们学习的榜样。
蔺相如最初是宦官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从缪贤那里得到和氏璧之后,被秦昭王得到了消息。于是秦王就派使者去赵国,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不会给赵国十五城,当然不想将和氏璧送给秦王,可是秦国势力强大,又不敢违抗秦王之命。于是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秦王果然不兑现诺言,于是蔺相如告诉秦王:“大王,这块璧有些缺点,请让臣指给您看。”秦王不明实情,将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好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王宫的大柱子,怒气冲冲地说:“大王只想得到和氏璧,根本不想给赵国十五城。和氏璧乃天下至宝,而大王却将它给后宫女人玩,如此没有诚意。现在和氏璧在我手中,大王如果强逼,我的头就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爱玉,立即阻止了蔺相如,还拿出地图,指出划给赵国的十五城。蔺相如见状,又和秦王约定斋戒五天之后,举行隆重仪式交换和氏璧。秦王只好答应了蔺相如。
蔺相如回到宾馆,当晚就让手下人偷偷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五天后,秦王举行仪式,想借此机会炫耀一下秦国势力。蔺相如空着双手来到秦王宫中。秦王大怒,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秦强赵弱,如果大王真的给赵国十五城,赵国不会将和氏璧留着不给大王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好将蔺相如放了。就这样,秦国没有给赵国十五城,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给秦国。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心里不痛快。于是,公元前279年,秦王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渑池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
《品贤文谈管理》 第1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