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大宋市舶司 (第1/3页)
甘庄柳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说到宋代对外贸易的方式,一是边境上与辽、金、西夏、大理等邻国的贸易,二是海外贸易。西夏崛起,影响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再加上中国经济重心慢慢南移,以东南沿海港口为依托的海外贸易在宋朝也就顺势壮大了。
宋代全球领先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为海上贸易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宋代造船业,当时绝对世界领先,已能制造出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具有特定性能的船舶。比如,按行驶区域看,有河船和海船;按用途分,有客船、漕船、渔船和战舰;以船型分,有尖底船(海船)、平底船(河船)和车船等;以规模分,一万石的大料船、几千石的中料船和数百石的小料船。能体现造船业水平的当然还是远洋海船,指南针在海船上的应用和推广,密封隔水舱技术的发明,都是重要的标志。大型海船建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的明州(宁波)、温州、台州,福建的福州、漳州、泉州,以及广东的广州和雷州。而福建,尤其是泉州建造的海船质量最好,泉州的海船已设有横板区隔的密封舱。海船中大料船长达一百米,载货达六百吨,可载五六百人。这都是有史书记载的,并非铁牛在这里胡诌。
宋朝海外贸易分官营与私营两种。不过一般说来,官府直接派人到海外贸易的情况并不多,因此私营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在私商贸易中,有一种是权贵与官僚派人出海经营,以满足自己牟取暴利的需要,但元丰三年(1080年),北宋制定过一个市舶法(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外贸法),其中规定不允许官僚权贵本人出面,所以只能私下委托他人进行。看来当时也是反对官商勾结的。于是,民营成为海外贸易主体。虽然有财力置办大型海船的只能是富贵大户,但小商人也不是没有办法介入海外贸易:他们可以出资在大商人的海船上以“分占贮货”的方式出海贸易,一人租下数尺见方的面积,下面放货物,晚上在货物上面睡觉。有点像后世大商场的租用柜台。
与宋代有直接或间接外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从唐代的三十余个增至六十余个,从地域上来讲大体可分为五块:一是中南半岛诸国,如交趾(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和暹罗(泰国)等;二是南洋群岛,如摩逸国(菲律宾群岛)、三佛齐(苏门答腊)、渤泥(加里曼丹)等国;三是印度半岛及邻近国家,如锡兰(斯里兰卡)等;四是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及其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如麻嘉(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层拔(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等国;五是东亚的高丽和日本。当时的外贸航线分南海航路与东海航路,除了到日本与高丽走东海航路,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往来都走南海航路。
宋朝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先后设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包括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板桥镇、秀州澉浦镇、镇江、平江、温州、江阴和上海。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为着名,是宋代三大外贸港口。
当时,大食(阿拉伯)、波斯、占城、高丽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常来泉州贸易。其后二十年,贸易国增至五六十余国。有时,一次贸易的“净利钱”就达九十八万余贯,一次到货的乳香就达十万余斤。
海外贸易中,输出的主要是丝麻织品、陶瓷器、铜铁器、金银饰品、漆器、茶叶等几大类商品。而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过五十种,宋徽宗时已增到二百余种,可分香料、珍宝(珍珠、玛瑙、象牙、犀角等)、药材、矿产(水银、硫磺等)、染料和木材等几大类。由于外来商品以香料为主,输出商品以绢帛和陶瓷为主,中外学者把当时的海上商路称为“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泉州也自然成为海上丝路的起点。海外贸易不仅使政府获得了巨额的收入,市舶岁入从宋初的三十万贯上升到宋徽宗时期的二百万贯,也为海外各国的文明进程施加了中国影响力。
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在各外贸港口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蕃货市场,称“蕃市”,一般设在蕃商聚居的“蕃坊”(也称“蕃巷”)里。广州、泉州的城南都有这种蕃坊,杭州的蕃坊则在城东,蕃坊还办起了“蕃学”。蕃坊设有蕃长,由官府挑选有声望的蕃商担任,机构称为蕃长司。朝廷还制定了“蕃商犯罪决罚条”,蕃商犯罪,徒罪以上者,由地方官决断;杖罪则由地方官府审查核实后,送交蕃长按海外国家惯例惩处,因为宋朝杖罪打臀部,海外国家则打脊背。
当时习惯把外商称为“蕃客”。据仁宗景佑年间的官员报告,广州每年都有蕃客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
《梁山不锈钢搅拌罐厂家》 第92章 大宋市舶司(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