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9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逃亡计划的失败以及由此导致好友丧命,这一事件成为腓特烈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腓特烈为柯特之死伤心和愧疚,但是在反复思考与痛苦反思之后,腓特烈深深感到,他所制定的逃亡计划是莽撞与幼稚的。通过这一事件,腓特烈也更深刻地体会到王权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它可以左右一切,也可以压服一切。

在腓特烈看来,权力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关键问题在于,掌握权力的人将如何行使权力。权力既可以公正理智地得到实施,为国家和个人谋取福利;也可以以偏激暴虐的方式实施,这就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灾难。由此,腓特烈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只关心个人的好恶,不能只想着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既然身为国家的继承人,他就应该肩负起对国家的责任,通过正当地行事权力,确保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历这次逃亡事件,腓特烈的思想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由此得以改变。

后来,在众多大臣的劝说和建议下,经过父亲的恩准,腓特烈离开了库斯德林监狱,前往库斯德林所在的城镇,充当政府工作人员,为当地政府服务。但是,威廉一世仍然对腓特烈感到不放心,他甚至对大臣们表示:“希望他最后不会走上刑台,但是我自己都对此觉得怀疑。”为此,腓特烈仍然受到父亲的严厉监管,尤其是其社交活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然而,正是在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腓特烈利用大量空闲时间,潜心读书和思考,反复思考国家政务,并且进行自我反省。在腓特烈的积极要求下,当地地方长官向他讲授如何治理城镇,向他传授有关普鲁士和其它日尔曼公国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等知识,腓特烈都虚心受教。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和切身体验,腓特烈开始逐渐对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如何治理国家获得了一些认识,这一经历为腓特烈日后荣登大宝、快速承担起国王职责奠定了重要基础。

1731年8月,威廉一世来到库斯德林,看望腓特烈。腓特烈跪在父亲的面前,承认自己曾经想要逃亡的计划是多么愚蠢和错误。父子尽释前嫌,威廉一世深受感动,表示将宽恕儿子,不再计较儿子过去的错误。至此,腓特烈放弃了过去所有的叛逆行为,开始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对自己的想法做了明确的解释:“你只须行事遵照吩咐。想你所想,但藏在内心深处。”腓特烈明智地意识到,自己的反叛是徒劳无功的,以此激怒父亲,其结果只能造成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惟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表面顺从,改善父子关系。由此可见,腓特烈思想的这种转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向父亲屈服,而是以大局为重所做出的一种明智选择。

王者的思考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欧洲启蒙思想运动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启蒙思想家们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理性,用理性分析自然、社会以及个人,倡导政治民主和大众平等。在启蒙思想运动的作用下,中世纪以来始终在欧洲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受到强烈质疑,“君权神授”的观念遇到了强有力挑战,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根基被严重动摇。然而,在生性保守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看来,启蒙思想运动中的“理性”是靠不住的。对于一位任意随性、至高无上的君主而言,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政府三权分立和天赋人权,这种说教无疑会侵蚀欧洲已经确立多时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威胁到君主对民众与社会的控制力。与父亲相反,腓特烈对启蒙思想运动则一直抱有极大兴趣,特别是对启蒙思想运动中的理性主义哲学更是充满仰慕之情。腓特烈认为,每一个领袖都必须具有野心,但是这种野心不是盲目的,它必须是睿智的、稳健的,并且一定要以理性为基础。

虽然从小时候起,腓特烈就被要求天天做祷告,但是终其一生,腓特烈也没有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这并不能说明腓特烈与宗教无缘。腓特烈也曾一度被卡尔文教派的宗教学说所吸引,虽然腓特烈不是卡尔文教教徒,但卡尔文教教义中的宿命论倾向却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宿命论观点宣扬,一个人生前死后所受到的奖惩,早已命中注定,与其生前行为无关。或许正是这种宿命论思想,让腓特烈逐渐听从了父亲的各项安排。1732年,腓特烈遵从父命,与布伦斯维克…贝芬公主订婚,并在1733年6月12日举行了婚礼。结婚后,腓特烈虽然尊重自己的妻子,但缺乏热烈的爱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毁誉参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5)

腓特烈的婚姻

《大国崛起重要人物》 第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