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桃桃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与其他天体运动及其速度的原因是什么(Phd97b…99a)。
根据《申辩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或许由于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不再抱有幻想的缘故,他放弃了科学研究,转而关注主导他后半生的那些问题。根据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说法,使苏格拉底改变兴趣的另一因素是一道神谕,即一位神迷心窍的女祭司在德尔斐神庙以阿波罗的名义发出的那道神谕(Delphioracle)。当问及雅典有没有任何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时,这位女祭司给了否定的回答。苏格拉底宣称自己对此反应感到困惑不解,于是开始询问自认为拥有各种智慧的不同阶层人士。他很快发现,政客与诗人没有任何真正的专长,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不懂装懂,假装拥有自己实际没有的普遍智慧。因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这一神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智慧毫无价值(23b)。
正是在道德问题上,追寻真知和揭示伪装至为重要。因为,在苏格拉底心目中,德性与道德认识是同一回事:全然不知做什么事最好的人,就会做出不好之事,一切错误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这使得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人道德的罪名显得更加荒诞不经。任何人显然都愿意与好人生活在一起,而不愿意同坏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后者会给他带来危害。因此之故,苏格拉底不会有意败坏年轻人的道德;假如他无意中这么做了,那他理应受到教育而非遭到起诉(26a)。
正文 苏格拉底本人的哲学(2)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7:36 本章字数:971
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拥有足以使人避免犯错的智慧。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所依赖的是内心的神性呼唤,假如他处在犯错的边沿,这会阻止他向前跨出错误的一步(41d)。他与异教徒毫不相干,他一生对神性使命恪尽职守,竭力揭露德尔斐神谕所引发的虚假智慧。对神的真正背叛是因为怕死而失职。假如有人告诉他只要放弃哲学研究便可获得自由的话,苏格拉底就会做出这样的回答:“雅典人啊,我尊重和热爱你们;我宁愿违背神灵,也不会违背你们。只要我活着且有精力,我永远不会停止哲学实践和哲学教育”(29d)。
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将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位矢志贯彻自己哲学使命的人。尤为突出的是,对话标题以自称了解某一专业或用来表现某一德性的人物命名:譬如,专论诗歌的《伊安篇》以一位获奖的吟诵诗人(荷马史诗的朗诵者)命名;专论勇敢的《拉凯斯篇》以一位闻名遐迩的将军命名;专论激情、节制和友爱的《卡尔米德篇》和《吕西斯篇》,分别以贵族圈子中令人倾慕的两位杰出青年命名。在每篇早期对话里,苏格拉底都试图对讨论题目进行科学说明或界定,他通过诘问表明有名有姓的主角不能提供任何科学的说明或定义。所有对话均以显而易见的探询失败而告终,这便确认了《申辩篇》中所得出的结论:认为最有可能拥有关于特定议题智慧的那些人,在盘问之下都未能将那种智慧展示出来。
对定义的探寻在不同对话中具有不同目的:《理想国》第一卷里对正义进行界定,旨在确定正义是否有益于正义的拥有者;《欧绪弗洛篇》里对虔敬的界定,旨在解决特别难解的良知问题。然而,亚里士多德正确指出,对定义的探寻是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方法有时遭到批评,因为涉及错误的要求,即:我们除非能给正义和虔敬下一严密的定义,不然的话,我们就无法知道某一特定行动是否正义或虔敬。这一要求不符合苏格拉底在诘问过程中的常规做法,他通过诘问旨在寻求共识:特定行动(譬如将一把借来的刀子还给一位疯子或在战役中实施战略撤退等)是否表明正义与勇敢这样的特定德性。苏格拉底的方法仅仅涉及比较弱性的要求:除非我们对一德性有一普遍性定义,否则我们就不能说(1)德性普遍地具有一特定属性,诸如可教或有益;(2)也不能裁定左右为难的案例,诸如儿子起诉处死一位谋杀罪犯的父亲是否属于虔敬之举等等。
正文 苏格拉底本人的哲学(3)
福哇手机 更新时间:2010…11…2 7:57:38 本章字数:1086
亚里士多德强调指出,苏格拉底方法的另一特征就是使用归纳论证,事实上这会设定如下前提:我们在缺乏普遍性定义时,仍然能够确定个别情况的真相。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并不认为有一滴水不漏的技艺(techne)的定义;但是,为了得出关于技艺本性
《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