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世纪史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严宏昌当年不怕杀头坐牢也要把田分到各家各户偷搞“包干到户”的那会儿,小岗村还只是一个生产队,俗称“小岗队”,相当于今天中国农村的村民小组。
那时候的小岗人穷得就像岗地上的石头,光溜溜的,穷得走投无路了,才会冒死一搏。
毛泽东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还说过:“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这些话,他都说对了。只是在他老人家去世两年多后,他一直反对的“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终于搞成。
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那也是因为穷才出了大名的。有谁不知道那首《凤阳歌》呢?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朱元璋确是凤阳县人士,但是凤阳的穷,实在怪不得凤阳出来的这位皇帝老儿,在他之前,这儿就已经不是个“好地方”。朱元璋在《大明皇陵碑》中就曾有过如此描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凤阳史称“钟离”和“濠州”,洪武七年才由朱元璋易名为凤阳府。意思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乃宝地。显然这只是朱皇帝的一厢情愿,不过这地名却是被沿用至今。凤阳辖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向来被称作“江淮屋脊”,长年缺水;再加上中国的历史上但凡出现南北分治,也多以淮水为界,三国时,魏吴对之,“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淮南北,虚此地,无复民户”;南北朝时,南方的宋、齐、梁、陈,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诸国,对峙了一百七十多年之久,便是划淮而治的;即便到了统一时期,淮河又常是州、郡、府、道的边界,因此,此处长期被作为兵争缓冲之地,以致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一辈子不再当农民(2)
小岗的穷,全国少见。刚解放土改划成份时,按照政策,小岗竟“划”不出一家地主、一家富农。当时二十四户人家,划来划去,只划出一户中农、一户贫农、一户雇农和两户佃中农,其余的,就全是下中农。
按照规定,贫农、雇农、佃农都是要从地主、富农那儿分得田地的,小岗村的贫雇农就只能从别村的地主、富农那儿去分;运动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斗地主,因为小岗没有地主,最后也只好被安排到其他村庄去参加运动。
有了土地的小岗人,尝到了当家作主的幸福滋味,别提多高兴。不仅没地的贫雇佃农全从别村地主富农家分到了田地;就是原先有地的中农,也领到了土地证。因此,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异常振奋,放声歌唱:
土地证,拿到手,
快活得屁股扭三扭。
分到了田,分到了屋,
又分犁耙又分牛。
地主地主你别气,
你看看,县长的大印盖上头!……
然而,土地改革刚刚过去,各地互助组就开始陆续出现了。时间不长,在对“小脚女人”的一片大批判声中,中国农业合作社运动的高潮便扑面而至。先是互助组并成低级农业合作社,很快就转成了高级社。
但是天高皇帝远的小岗村;直到了一九五五年的年底;既没有互助组,也没有低级社,只是迫于形势,才勉强成立了一个四户人家的互助组,其余的二十户仍坚持单干。
小岗人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不可能不相信区领导的话,“只有走上集体化道路,社员才能共同致富。”只是,入社就必须无偿地交出土地,可土地证揣在怀里没几年,还没焐热呢,这就要交上去,他们想不通。不是说,“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吗?这政策还算不算数?任你怎么动员,他们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地一家一户地单干。
小岗人的“落后”让上面领导大为光火,但小岗既没地主,又没富农,不好说这是“有阶级敌人从中破坏”,但还是来了硬的:凡不愿入社者,是贫下中农,也要“提高成份”;接着就采用了开会“熬鹰”的办法,你不入社,就不准你离开会场回家吃饭睡觉,就只能在会场上熬着,而且,只能站,不准坐。熬不住的,只得入社。最后仍有几户横竖不从,就牵走耕牛,割掉地里已成熟的庄稼,再不行,便上房揭瓦。终于,在一九五六年的午收之后,小岗人无一例外地全成
《小岗村的改革之路》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