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缘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隽:仿佛是常年浸淫在香港影坛的“自己友”
魏君子令很多香港电影人自愧不如。
因为很多人虽然从事这个行业,但却只视为一份工作,并不发烧。魏君子从一个追逐录像厅时代港产片的影迷,进而成为一位传媒圈中人,他对香港电影的执狂和热情,绝对超越单纯喜爱的程度,所以,我称他为港产片发烧友。
魏君子对港产片如数家珍的痴迷级数,已是非一般的影迷。我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向我查询某一桩圈中秘事,能叫做“秘事”,当然不是一些娱乐周刊能读到的新闻,而是只属口耳相传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我讶异魏君子何以消息如此灵通?在以后交往的日子里,我更发觉,这位河北唐山的小子,虽工作在北京,却仿佛就是一个长年浸淫在香港影坛的“自己友”,几乎对所有小道传言,无所不知,其“八卦”程度,胜过任何一位跑电影新闻的香港记者。
这是需要一份发自内心的能耐,一份拼命钻研求真的精神,对香港电影及香港电影史的探究,我认为魏君子已可以和已故的余慕云老师相提并论。
魏君子的上一本著作《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我书架上放了好几套,是打算推荐或赠送给对港片同样痴迷的有心人,绝对不是一本严肃枯燥的影史书,而是趣味盎然,读来叫人爱不释手。
魏君子推出的这本新作,叫《香港电影演义》,理所当然,在下先睹为快,只看内容提纲,就知道这次出手更加精彩非凡,功力又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从邵氏嘉禾年代一直纵论到香港电影的未来,书都到了阁下手上,也就不赘。
我最后只想说:今日的香港电影纵然已不再是像魏君子曾喜欢过沉迷过的那个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而香港电影人亦大多北上,将拍电影的眼光和态度扩大到融入大中华市场的概念中。但大家对香港电影的核心价值,却从来没有放弃,亦都明白,什么才是大家喜爱的“香港电影”,而将会继续这份努力!
文隽
2009年最后一天于广州
甄子丹:这是一个两地电影的桥梁
我很欣赏像魏君子这样有经验、对港片这么有热情的资深研究者。现在回想起与他第一次认识,原来已经很多年了。当时我都很惊讶,怎么有人这样了解我们的香港电影?反而我们香港人不珍视我们自己的东西。跟魏君子聊天,他对港片,无论最近的还是过去的,每一部片都分析得很清楚,这个让我非常敬佩。
香港电影有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是商业片。几十年来,香港只能拍商业片,甚至可以说,连王家卫都是很商业的一个。最近华语片市场好,我身在其中,觉得这是香港片与内地片互补的桥梁,大家可以用港片来参考,我们之前成功在哪里,弱点在哪里。譬如宁浩,他的“疯狂”系列,非常出色,导演的拍摄风格其实有受到港片影响。内地这几年进步很大,发展得比我想象中要快,从十年前到现在反差太大了,从导演到演员,都很出色,但他们拍时装片,终归缺少了一个时尚的气质。但是这几年,通过香港和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已经慢慢在弥补这种气质。
我希望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要团结,不要分这帮是香港来的,香港当然有香港的贡献,我们对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是有贡献,而且还继续有着贡献。虽然现在的香港电影慢慢被内地融合了,但是小小的香港,仍在坚持拍自己的特色作品,譬如郑保瑞。魏君子出的这本书,内容其实就是在讲述香港电影对华语电影的参考价值,所以我是很兴奋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桥梁,是两地电影的一种文化交流。
我希望这本《香港电影演义》对香港电影,以及下一代的观众,都有一个交流和学习的作用。我也希望魏君子继续把对电影的热情延续下去,起码这几年我看到他的热情暂时还没有变,哈哈。
甄子丹
2010年1月5日于北京
三十年如一梦 港片兴衰秘史(1)
1982年,香港电影业出现了有趣一幕:争斗十几年的邵氏与嘉禾突然联手合作,两大公司轮流供片,在旗下电影院相继双线联映嘉禾的《奇门遁甲》、《八彩林亚珍》及邵氏的《如来神掌》,后来甚至联合摄制电影《七小福》。
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敌人”暂时变为“朋友”?毫无疑问,只有利益!之前的香港电影市场主要是邵氏与嘉禾双雄争霸,进入20世纪80年代却冒出一个新艺城,1982年春节以一部《最佳拍档》狂卖2600万港币,突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打垮嘉
《香港电影演员任洁演的红楼梦》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