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四百四十四章 伊塔事件及其余韵 (第1/2页)

言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来苏联二战后人员伤亡很大,劳动力十分匮乏,尤其是与我国邻近的中亚地区,那里本来就处于帕米尔山结之下,地旷人稀,许多牧场、农场无人开发。

事在人为,没有人,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以前若干年我们有种思潮,每当谈到人口,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但相反的是,人口才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

因为不管是生产消费,还是保卫国家,人口少了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六十年代初,正好中苏关系遇冷,所以苏联就盯上了中国远疆地区的人口。

因为苏联经济条件较好,而我们这边生活困苦,还在不停搞这类那类的运动。于是克格勃特务趁虚而入,他们渗入西疆,鼓动许多边疆民众自称苏联侨民,要求“返乡”。

苏联中亚地区的广播电台也开始用当地语言播放节目,宣传美好的“苏式生活”,加强对老百姓的吸引力。

在这种长期的鼓动下,一些另有图谋的官员也开始迎合苏联,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当地部队的将军,他们投靠苏联,煽动百姓前往苏联,“寻找美好生活”。

一九六二年四月,许多老百姓在心怀鬼胎的人组织下,纷纷涌往中苏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和巴克图口岸,要求乘车前往苏联,并与边防战士发生了冲突。

苏联那边也推波助澜,他们还开来了几辆汽车,就停在国境线那边,等着这些人一过境便随时接走。

人留得住,人心留不住,何况直接跟苏联正面冲突也不是上策。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国政府于是采取了“不开枪、不动武、不与群众发生冲突”的“三不”原则,把选择权交给群众自己。

这是一场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偷渡活动,这是一场赤裸裸劫掠人口的行动。

就这样,在短短三天三夜的时间里,在西疆三千公里边境边境线上,大概有六万多当地百姓,他们牵着牲畜,带着全家老小,背着在国内的财产,滚滚涌过边境,涌往苏联。

而苏联方面做得更绝,他们白天用广播引导,晚上还打开探照灯,替这些人照亮偷渡的道路。

这就是不太着名的伊塔事件。

也许有人说,才跑了六万多人,也不算什么。

但要知道,当时西疆本来同样地广人稀,所以经过三天三夜的非法迁徙,许多县城真是十室九空,人口锐减,许多乡镇甚至整个村子都空无一人。

没有了人口,那不光当地经济迅速崩溃,而且边防安全也面临着危机。

为了保证边疆地区的安宁,政府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二十世纪的“屯田”工程。许多内地人也在号召下,以各种方式来到新疆,并在这里定居。

喀拉亚吐尔村原来有五百多人,但他们都在伊塔事件中逃往了苏联,所以村子就成了外迁人员的定居点之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些因为一时之利偷越国境的老百姓,其实被苏联利用之后,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们本来就是为了补充劳动力之用,所以大多数都被安顿在中亚地区,在农场和工厂做工。

转眼到了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许多地区陷入混乱,别说吃饭,就连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

一九九二年,霍尔果斯口岸。

边防战士看到国境的另一边又涌来了滚滚人流。

这些人就是当初的偷渡者,以及他们的后代。

他们一共三万多人,打着标语,喊着口号。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回国!”

他们喊着,闹着,但最终还是被武警战士拒绝进入国境。

当初你说要离开,离开又离开,现在你说要爱国,就要跑回来。

——你们难道是开超市、卖地球的吗?

这就是伊塔事件的余韵。

所以,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喀拉亚吐尔村的村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村民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他们都在南边的一个名叫“亚吐尔”的农场工作。

到了八十年代末,因为人工开垦破坏了环境,沙漠日渐南侵,农场的经营已经难以为继。村里的生活十分困苦,许多村民开始陆续离开村子,经过十几年的变迁,现在村里生活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人了。

考古队来到喀拉亚吐尔的时候,正是村民逐渐外迁的时代,所以留在村里的年轻劳力并不多。

所以,当考古队准备西入沙漠的时候,尽管这份工作比较危险,但因为临时工资较高,许多村民

《十恶临城结局》 第四百四十四章 伊塔事件及其余韵(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