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0部分 (第1/4页)

津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经有专职的“掌茶(荼)官”了。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更记着这样的事情:周武王灭商,巴蜀的土著部落将“丹漆茶(荼)蜜”与其他一些土特产品,敬献给武王,以表达自己的敬爱之心。由此推算,炎黄子孙日常采茶、饮茶,怎么着也是夏、商乃至更早以前的事情。要不然,周初也就没有那样的规格模式了。

自两汉时起,有关茶的记载就日渐多了。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说晚茶可以入药;汉宣帝时的王褒,写过一篇《童约》,已经说到“武阳买茶(荼)”、“烹茶(荼)尽具”的话。西晋杜育的《荈赋》,就是全写初秋采茶品茗的专赋;南朝刘宋诗人鲍照的妹妹鲍令晖,也写过专门的《香茗赋》。茶,已经渐渐融入文人雅士、官宦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隋唐之后,饮茶更由时尚,转而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事情。正是这种需要,为第一本茶叶专著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陆羽的《茶经》终于应运而生。陆羽也因为这本《茶经》,而成了中国及全世界的茶圣。

皇权的统治,是无孔不入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利可图;而哪里有利可图,皇家的税收就会闻风而至。千百年视而不见的酣梦,到唐德宗终于幡然醒悟,开始征收茶叶税了。一开始还有些羞首纳面,刚下了收税诏,唐德宗又叫罢了,可不久到底还是开征了。到唐穆宗、唐武宗,不仅征税,更开始榷茶了:和盐一样,茶也开始由国家专卖了。

大宋立国,继承中、晚唐与五代的风范,也实行严厉的榷茶制度。但对于大宋,榷茶却始终是一场噩梦。

大宋在淮南设了十三个山场,在江北设了六个榷货务——分别设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与蕲口等六个地方,外加京城的一个总榷货务。十三个山场,除了管理茶叶买卖,还兼管淮南地区园户——种茶、制茶人家——的茶叶生产。六个榷货务,则专管茶叶的发卖与运输。京城的榷货务,统管全国茶叶的买卖运输。江南各路也有山场,但与淮南十三场不同,它们只管向茶园户买茶,买过之后再运到相应的榷货务去,所以又叫“买茶场”。

与农户一样,茶园户也有税赋。不同的只是,他们的税赋得折合成茶叶交纳。交过税赋的茶叶不准私卖,要全部卖给山场。山场除了压价收买,还要加耗,通常一百斤要加二十到三十五斤。不为别的,因为官家运输、储存、买卖过程中会有损耗。这已经是两层盘剥,但还不够。朝廷的茶钱是预先付的,先拿了钱当然得付利息。茶园户卖茶的时候,要连本带利全都折合成茶叶一下付清。而这利息钱,至少总要十分取二。经过这三道盘剥,茶园户再精,也只有喘气的份儿了。

商人买茶,得经过山场或榷货务,不得向茶园户私买。朝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专赚这差价钱,叫做“息钱”或“净利钱”。此外,任何人要买茶,不管天南地北,得上京城的总榷货务去交钱。总榷货务得了钱,根据商人自己的要求,开出茶引——兼作提货单的证明文引,让商人自己带着到相应的榷货务或山场去提货。这样,朝廷就将所有的卖茶收入,全部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了。自然,又是一个强本弱枝的好办法。商人提了货,就可以四下贩运了。

这种榷卖制度,利弊一眼就可以看得清清爽爽:总是茶园户吃亏,小商人吃亏,朝廷与大商人得利。大商人之所以得利,是因为朝廷专卖,实际上也就是大商人专卖。表面看来,人人机会均等,只要你有钱,谁都可以来上一手。可天南海北要到京城去交钱,再天南海北到产茶地去领茶、运茶,不是特有钱有势的大商人,谁能玩得转!而所有的弊病,也都是打这儿生出来的。

为了从朝廷与大商人手里分一点儿残羹剩饭,茶园户与小商小贩只有背着官府私下买卖。要私下买卖,按质论价,没有好茶是不行的。那么,整个榷卖市场,自然会被这私买私卖搅得一塌糊涂。朝廷要维护榷卖的利益、维护大商人的利益,自然只有加大打击私买私卖的力度。于是,猫捉老鼠的惨剧,也就只能愈演愈烈了。私买私卖的一方,有时被逼急了,往往不得不来一出武装贩私的闹剧。而朝廷对于他们,自然也还是老办法:杀无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宋遗事 第三十七回(2)

如果光是这样,虽然冲突激烈,倒也还能勉强循环运转。到边疆吃紧,战事蜂起,“入中”的怪物一出现,连想这样玩也没法儿玩了。

士兵打仗守边,先要吃喝拉撒。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粮草哪儿来呢?平常的储备,只能供正常使用,紧急情况就无法应付了

《大宋英雄传》 第7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