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页)
津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家虏菝瘢�遗费粜弈训阑垢倚£锬�穑俊�
大宋遗事 第四十五回(5)
明允这才不尴不尬地笑了:“那是,倒是我多心了!”
薪俸的事,明允找的是韩琦,他已经升了丞相。有了上次的教训,他没敢再登门,只写了一封信,请他关心,授个实职,好有个实实在在的饭碗。这种小事,韩琦是愿意帮忙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委他做了霸州文安县的主簿,有个拿实薪的名目。朝廷正好修礼,又顺便安排他和另外一个闲官修纂礼书去了。
子瞻、子由的事,也进展顺利。他们本来已经得了官,都在河南府,只是地点不同:子瞻授的是福昌县主簿,子由是渑池县主簿。明允说:“且不管它。你们献给欧阳大人的文章,很快会有消息的,到那时再说吧!”
从来献文章求荐的不是没有,可像子瞻、子由这样,一献就是五十篇,而且自成体系,各有见解,实在是头一份儿。考进士前,子瞻献的文章就得了个碰头彩:欧阳修与人争论什么是正统,子瞻连作了三篇《正统论》,篇篇向着欧阳修,为他辩护。再正派的人,叫人搔着痒处,也忍不住要笑的。由此再看子瞻、子由的文章,也就难免色彩、处处见花了。他们两个考进士的策论文章,欧阳修确实讲一口夸一声。子瞻以第六名、子由以第十五名得中进士,哪里是偶然的呢?这次的文章,瞧着比先前又长进了许多。
每人都有五篇经论,分论《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文字完全一样;子瞻另多出三篇《中庸论》。或者是两人合作的,不然为什么完全一样呢?欧阳修突然想起明允的文章,也同样有几篇经论,不由得笑了:乃父帮忙,也是可以的嘛!
接下来的史论,可就各有千秋了。子由虽是老弟,写的却都是总论,夏、商、汉、唐等等,论的是各朝的兴亡成败,提纲挈领,思虑详密,很见功力。子瞻却只论人,秦皇、汉武、贾谊、诸葛亮等等,侃侃而谈,率意而为,更见性情。策论大体都一样针对时事,一事一议;子瞻还多出一篇总引,有意将自己的策议联为一体,像是在着意表现做老哥的成熟的一面。虽然大体不过坐而论道,为说而说,难免人云亦云,甚至幼稚,年纪轻轻的,到底也不容易了。欧阳修想起明允的那些史论、策议文章,不由得又笑了:明允不容易!
能想会写,最好的去处当然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那儿要的就是嘴皮子利索。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又叫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两科名异实同,足见大宋是如何高看言谏官员:嘴皮子利索的人,也一定才识兼备,体用都行。要不,嘴皮子怎么会利索呢?欧阳修也就这么荐了。他们献书的另外一个学士,也一样推荐了。制举考试,有两个侍从近臣推荐就可以参加。既有两个人推荐,他们就有了资格,剩下的只有考试了。早就等着这一天呢,他们还怵这个吗?
制举考试,共有两轮:先要在秘阁考论文,通过了,才能到崇政殿接受皇上的御试。每次大致有三分之二的人过不了第一关,能参加殿试的是少数。子瞻、子由早已准备在先,自然不难通过。他们照规定各写了六篇短论。崇政殿御试,一向都不打稿子。可他们弟兄俩有的是工夫,全都打了稿子,再誊得干干净净。不仅文章好,卷面又一清如水,考官能不高看他们吗?
殿试要针对题目写一篇策论,子瞻、子由心里没底,跑去请教父亲。明允说:“再没有比这简单的了,怕什么?不是能言直谏吗?抓住题目,朝死里驳。越骂得它狗血喷头,越会讨好。”
策问的题目很一般。不过是说朝廷做了不少事情,可件件都没到位,以致至今未能达到大治,问他们有什么看法。弟兄俩想起父亲的教导,全都朝死里去骂了。
子瞻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说:从来,天下有事,皇上才会重视公卿大臣的意见;没事,公卿大臣的意见就连鸿毛也不如。如今天下太平,皇上哪里会求言施行?自己因为要来试官,只好虚应故事,说些不中听的废话。接下来,就针对策问中所说的问题,一条一条反驳了:朝廷说已经做了很多事,只是做得不够,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要么压根儿就没做;要么,做了,却是南辕北辙,整个儿一个横拧。驳完了,也就搁笔了。虽然驳得激烈,却真是虚应故事,花枪而已。比起来,子由就不如他老哥明智了。一样是反驳,他却只图痛快解渴,乱说一气——连皇上好色贪淫的事也捕风捉影,大骂了一通。结果,子瞻顺利通过,子由却被试官晾在了一边。人家说他出言不逊,胡言乱语。但最后,还是通过了。多数人奉行的
《大宋英雄传》 第8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