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8部分 (第1/4页)

没事找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替之理,铭记前人辛苦,珍惜今日幸福。故居高楼而思当年之石板长街,辘轳井台,理也;游四海而怀桑梓父兄,小巷深院,情也;此理至真,此情至贵,惜乎古麇不再,惟梦中求之矣!

今大顺先生不吝古稀之年,于庚午炎夏呕心沥血,藉刻刻难忘之记忆,精心构图,巧施丹青,终使古麇雄貌重现于丈余巨幅,乡党父兄,域外游子,遂得于此神游故国矣!

朽心驽钝,不识丹青宫商,然亲见肖先生酷暑之中殚精竭智五易其稿,拼将余勇写宏图,故不揣浅陋而为之序。

窃愿此图与古麇历史同在!

诚知肖先生功德口碑相传,流泽永延!

1990年8月23日夜 某年,一台胞辗转回乡,在江边含泪祭罢没入江底的祖宗坟墓和古城后,便来到肖先生家一览画图,不禁感慨万端。我驻英国使馆商务参赞、原国民党郧县开明县长的女儿张女士,1990年5月从北京回郧县,曾在江边泪流满面,撒花祭父。然后,由郧县县委的领导陪同到肖先生家,神览画图,不禁泪水涟涟。后来,凡有游子归来,郧县的领导们总是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吧……”

笔者那次返乡,时任郧县县委书记兼郧阳地区副专员的李明贵先生也是这样殷殷告诫:“到肖先生家看看《古麇图》,他整整画了两年……”

一幅《古麇图》,使郧乡父兄魂牵梦绕;

一幅《古麇图》,让汉江儿女平添几多乡愁;

一幅《古麇图》,游子纵走天涯,也难忘故土春秋……

2005年5月,闻知张月英女士已经撒花西游,我不禁一阵黯然神伤!

2

2005年4月13日,我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十堰踏访半月之后,我回到了郧县。郧县电力宾馆三楼会议室,县长柳长毅率县府各科局负责人在那里等待着我回归故里。每次返乡,故乡的父老乡亲都以各种形式款待着我这个少小离家的游子,他们把盛情、尊重、信任和期望凝聚为一种心灵的仪式,然后,又以最真挚、朴素,抑或庄严的方式转达于我。我至今记忆优新4月27日上午,在那个三楼会议室,年轻、儒雅、书生气十足的县长柳长毅一见面就直入主题,说:“我给你看几幅图,然后我们来告诉你老家的过去和未来……”我内心忽一惊喜:“又是图!”

柳长毅向我展示的第一幅图是中线工程再次淹没郧县后,他们规划的一个崭新的郧阳。那是一幅平面水彩图。一江、二桥、三镇的未来郧阳,包含着他们太多的梦想以及太多的辛酸、劳苦、焦虑,抑或是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叙说。之后,柳长毅又徐徐打开两幅“郧阳过去图”。沉没江底的郧阳被作者用两种绘画方式进行了表达,一种是立体实景描写,另一种是典型的白描。

这两幅图给予我的震惊将永远难灭!它属于绘画,它更属于精神,它最终还会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属于历史,属于整个人类!我先把话放这里,等待历史作证。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0)

这是两幅怎样的图呢?

随着柳长毅庄严的神情,我看到了梦中的郧阳!

在长420厘米、宽330厘米、题名《梦里郧阳图》的画幅上,城墙雉堞,绵延绕城;城外汉水逶迤而来,旖旎而去;巍巍峙立的群山,在城西峭壁风雨;白墙黑瓦的长街古巷,郧人在穿梭进出;耸入云天的钟鼓楼、春雪楼,数千间寺、观、祠、庵、学府、堂馆、店铺,以及一把辘轳、一口老井、一棵老树,都一起在叙说一座古城的当初。

作者兰士华以毫发之笔将已沉入江底的古城一滴不漏地墨画在了一张偌大的画纸上。令人惊讶地是,凡在郧阳城住过的人,都可以在画纸上找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巷,甚至房屋!

在画图的左侧,有十堰书法家黄家喜用绝妙的草书书写着柳长毅、兰善清(郧县教育工作者,曾宪梓奖获得者)为《梦里郧阳图》题写的《梦里郧阳》赞。赞文是注释,是感佩,也是倾诉——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望萋萋苇荡深深,家园安在?古城何存?

自古楚地有才,郧山出人,还我故园,给我旧梦者谁?兰公士华先生。

五百年府城,一笔落成,千百载古风,尽现丹青。

水兴水逝,百年一城;时长时消,天地一瞬。唯笔墨胸臆人心,如碑如铭。万丈尘沙掩不住,悠悠岁月随笔生,昔日不再历史在,新郧又新更

《大江大河原著小说》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