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位有名的乞丐,就是被尊称为“千古义丐”的武训。
这位“千古义丐”,虽然没有洪七公那样的绝顶神功,也没有苏乞儿那样的聪明才智,却得到了御赐的黄马褂,《清史稿》上有名,梁启超也曾为他撰文颂扬,地方官员还为他立碑、建祠。
在他去世三十八年之后,几乎全中国的军政要员和社会名流,都参加了纪念他的活动。
为什么一个乞丐,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名誉呢?让我们从武训的生平讲起。
武训的家乡在山东聊城。在他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
从此以后,武训家就十分破败。
为了奉养多病的母亲,武训很小就得到大街上去乞讨。每次讨来食物,他都会先让母亲食用,自己却常常要忍饥挨饿。
因为这个原因,年幼的武训在家乡就有了“孝乞”的美名。
武训的家乡人十分同情这个“孝乞”,时不时帮助他。
就这样,武训和母亲才渡过了很多的难关。
母亲去世后,武训变成了孤儿。他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只好四处行乞和打工,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
由于没文化、不识字,青年时期的武训经常会在打工的时候,被地痞流氓欺骗,甚至还遭到过毒打。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状况之下,善良的武训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兴办义学,帮助穷人获取知识,改变苦难的命运。
对于一个乞丐来说,别说是在那样的一个乱世,就算是在今天,这样的念头也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可是,就是这个念头,经过武训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竟然实现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一个乞丐,是怎样做到的呢?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武训为了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我们只能说是含辛茹苦。
为了筹集到兴办义学的资金,武训肩背褡袋、手持铜勺,就这样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乞讨之路。
在那段时间里,白天他不顾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在大街上、闹市中学狗叫、吃蛇蝎、吞瓦块,博取观众的喝彩和赏钱。
到了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他,不顾疲劳,坚持在破旧的乞丐窝里,织麻纺线,做点手工活,然后卖掉,获得微薄的收入。
除了做这些事情之外,武训还利用空闲时间,到处捡废弃物品变卖,替人送信……总之,什么能够攒到钱,他就做什么。
就这样,武训竭尽了自己的所能,辛苦地赚着每一分钱,为了实现自己兴办义学的梦想竭精殚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将近十年的艰辛努力之后,武训终于攒到了六千文钱。
这笔钱,刚刚够办一间初级学堂。
然而,为了安全起见,武训没有立即实施自己的计划,而是将钱寄存在了一位士绅家里,自己则继续过着漂泊的乞讨生活。
这个时候的武训,心里想的是怎样让这笔钱,能变得更多。因为这样才能办起来更大的学堂,才能请得起更好的老师。
后来,在那位士绅的帮助下,武训借鉴了传统善堂的经营模式,将那笔钱用来放贷和购地,收取利息和田租。
果然,这笔钱开始越来越多,实现了资本的增长。
二十年后,武训已经有了230亩的田地,现金3800多吊。
有了钱的武训,终于可以实施他心中的计划了:办起了一所名为“崇贤义塾”的学堂。
学堂办成之后,为了请到好的老师,武训跪请当地的进士和举人任教。
他的诚信和善良,感动了这些文化人,他们最终都答应了武训的请求。
就这样,武训的“崇贤义塾”,第一年就成功招生50多名。武训也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武训的学堂终于办起来了,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广。
借着名气,武训获得了很多帮助,一些官府和社会力量也大力支持。
于是,在两年时间内,武训又成功开设了两所学堂,招生数百人。
为了把学堂办好,武训可以说是倾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据说,即便是生活条件改善了之后,武训依然坚持每天“以两钱粗馒终其身”,也就是啃馒头度日。
不仅如此,武训还终身未婚。每当有人劝他成家,他就会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为了节省下来每一分钱,武训甚至断绝了一些亲戚往来。
据说,他的
《中庸之道什么意思》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