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红色风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冯伟的十三个网上情人

每年春节,这座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就疯狂地向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涌去,再由汽车、火车、飞机们运往五湖四海,几天内城里就空了一半。路上的行人稀了,车也少了,以阻塞闻名的路段象感冒了的鼻孔受了辣椒的刺激顿时畅通起来。留在城里的年轻人也不忙着起床了,如果没有什么大事他们宁愿把大半个上午用来做梦,全身骨节发痛了才爬起来把早饭和中饭合了一起吃。吃了饭他们就打扮起这座城市来,灯笼、彩灯挂得满街都是。除了在门市、屋檐下挂,树枝上电杆上也挂了,红红绿绿的一闪一闪的,非常喜气。小孩们捏了火机、鞭炮和火花点燃了就往公路里丢,时不时吓得一辆轿车嘎地停下。偌大的海洋调节着这座城市里的温度,虽说已是深冬其实比春秋天冷不了多少。风是从海上吹来的,不干燥也不怎么冷。走了半城人,剩下的半城人一样热闹了起来。

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早早的,过完大年没多久冬天的寒气便匆匆退却了。假日结束了,今天,杨烽醒得格外早。远处有短促的鞭炮响起,想必是哪家公司或门市早早开工了,老板亲自提了串鞭炮点燃了抛向空中。虽然是禁止放鞭炮的,只要你不过分警察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杨烽骑上摩托向单位驶去。宽敞的国道,两旁茂密的花草树木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夹着晨雾迎面扑来,他眯起眼睛体验着“心旷神怡”的真正含义。于是他又佩服起特区的慷慨来,偌大一个城市硬是给装典得象个大花园。小妹曾无数次问他,为什么不愿回家乡美丽的山城安家,直到去年国庆她来这里看杨烽,回去后就再没提过这问题了。

杨烽放慢了速度,靠着路边慢悠悠地行。一辆辆客车满载了人往城里驶,年前离去的半城人拥挤着又返回来了。前面的大巴下来了一群人,有的好奇地东张西望,想必那张望着的就是被老乡或亲戚带来这里“淘金”的了。

十几分钟后,杨烽不得不结束这个短暂的“旅程”,因为单位就在眼前。到了办公室,他摆好架势准备迎接一天的忙碌。坐定后他打开了手机,还没来得及放进皮套便听见接收短信的“嘀嘀”声:“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和你联络,这对我们的影响都不好,你那儿有没有空房,让我避两天?我带了三吨黄金、九个炸弹、十八个美女、五十个士兵!我是拉登!”哈哈!哪个伙计如此幽默?这个号码他没见过,谁呢?正纳闷,手机响了。原来是失散多年的好友冯伟。因为在大学时冯伟特爱吼“迪克牛仔”的歌儿,所以哥们儿都叫他“老迪”。

杨烽和老迪早在九二年就是哥们儿了。学美术的学生在考前不经过长时间的特殊培训就别指望走进那神秘的“象牙塔”。西师美术学院培训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就有他俩。那时冯伟不吼“迪克牛仔”的歌,在画室、走廊上和他们合租的农民房里,常回荡着冯伟用“气声”振出的那首“我的太阳”,因此,那时他又叫“太阳”。

“太阳”一米七五的个头,毛重不到一百三十斤。头顶上那梭中分式头发搭在贼溜溜的眼角上,常在打望“美眉”时起到掩护的作用。象新坟一样高挺的鼻梁下贴着一张性感而不安分的樱桃小嘴。为了迎合七窍的有机排列,脸形很知趣地长成了一个鹅蛋。虽然杨烽常说那鹅蛋脸骨点不太突出,不便于素描写生,可毕竟冯伟没想过要做同学们的业余模特儿。

脑袋下面紧接着的是一个长方体的身躯。套在外面遮风挡雨的常是一套粘了不少水粉色的深蓝色牛仔服,上衣总在腰间晃动。一条棕色的军用皮带若隐若现,使得那竹竿式的双腿变得更加修长,颇象他们速写老师笔下的卡通人物。具体说就象何里荷大片《泰坦尼克号》那男主角,杨烽一直认为那男主角与当年奥斯卡金奖失之交臂跟他的形象有密切关系。照理说这应该是缺乏男子汉气概的奶油小生形象。可是那个年代少女们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都公认为这是她们心中的上等货色。杨烽只好调整了心态以随大流,否则会失去很多靠近“美眉”的机会。再说,“太阳”毕竟是他的好兄弟,没有必要跟他一般见识。后来他们考进了同一所大学,为了继续赢得当代少女的芳心,冯伟居然一直保持着“上等货色”的形象直到他们毕业分开。

电话里一阵唇枪舌战,杨烽基本摸清了冯伟的来龙去脉。冯伟说他养成了一个恶习,爱上了网络,发生了好多故事。为了节约电话费,杨烽毫不客气地打断冯伟滔滔不决的叙述:“兄弟,今儿个我得马上见你,我到‘上岛咖啡’等你。”为了仔细聆听这来自网络的真实故事,杨烽打算放弃一天的工资。

《冯伟个人简介》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