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部分 (第1/4页)

津鸿一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接下来的拚杀,就象判决书已下,剩下的事,只不过是进入执行程序罢了。

尉迟憞单骑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如同进入执行程序。

韦、高二人,没费多少事,就打到了邺城,就象马上要查封对方财产,准备拍卖一样。

但是,虽然尉迟迥可能已经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判决结果,却拒收判决书,更反对强制执行,所以集中了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

列阵而待,说明早已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

尉迟迥的之弟尉迟勤,统率军队五万人,正从青州赶来,增援尉迟迥,并亲率三千骑兵先期到达。

尉迟迥是老职业军人,几十年军旅生涯,打仗是他生活和生命中惟一要做的正经事,所以他不会惧怕这帮来强制执行的人,披甲上阵,军容严整。

他手下的兵,多为关中人。

………【主攻(4)】………

这些兵虽多为汉人,却是新型军队体制,即以府兵制建立起来的天下精锐之兵。

府兵制要优于陈旧的少数民族部落兵制,其原因之一是在于,当时主要在关中地区,对户等(户等是按照人口资产划定的等级,作为征税的依据)在第六等以上的中上户,进行征兵,凡中上户之家有3个以上儿子的,就必须选择身体强壮者为府兵。

尤其是在公元543年第二次邙山大战失利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大力征集关陇豪右,即豪门大族的子弟从军,从而使汉族人,成为府兵的主要来源。

而当了府兵就免除其本人的所有的赋役,脱离一般的户籍,加入府兵的独立户籍。每个月中半个月警戒巡逻,半个月演戏操练。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且在尚武的南北朝时期,这是入仕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当兵有人管饭,还不干活,是最有前途的工作,所以这项职业很受追捧。

这种军队体制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在于我们所说的军事技术专业化。让一个临时被征召来,平时使惯了锄头的农民,与一个整天舞刀弄枪的职业军人对打,谁会占上风,不用多说。

当然,还有的优势就是,这些府兵做为尉迟大人府上的兵,多半是尉迟迥大人决定他们个人的前途的。而关中地区的人,打仗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这是不同于其他地方府兵之处。

所以这些关中人,愿意为尉迟大人力战,是不足为怪的。

………【第三节 主攻(5)】………

不仅如此,尉迟迥还有一万多人的亲兵,都戴绿巾、穿锦袄,号称“黄龙兵”。

这应该是从当时常见的重甲骑兵,演化出现的新式骑兵,即轻骑兵部队。其最大特点在于机动、灵活,以及实用。

这应该是正真意义上的尉迟迥府上的家族军队。这些兵不仅没有赋役,而且还有军饷,是尉迟大人掏腰包养的,他们不在国家军队编制内,所以铁杆只以尉迟大人马头是瞻。

当时北周军队的服装是黑色的,而黄龙兵的锦袄则是黄色的,这就是区别。

而韦孝宽所带领的七总管府兵组成的杂牌军,来自五湖四海。

同为府兵,兵源不同,就象我们常说的学生生源不同一样,素质上的问题,要想提高,空间很小。

两相比较,韦孝宽会认为,这仗最好还是别打了。

因为打仗是为了取胜,而不是为展示肌肉,更不是为了丢人显眼

还有就,韦名将一辈子辛苦得来的名将美誉,弄不好会毁于一旦。

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是这韦名将阵中,有一员武艺超群的猛将杀出。

若非如此,这一仗的结果会怎样,还难说。

本人对武侠小说很感谢兴趣,但是对有关“武艺”的说法,总是感觉有些模糊。

读些真实点的历史,不包括古人所写的演义,今人创作的小说之类,总是会发现,所谓武艺,其实在真正的战阵上,并不会让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真象所传说的那么神,传说与现实,很不一样。

就象关云长耍大刀,在电视上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虽为“演”演义,还是要看的。)于万人丛中取上将首级,就发现无论怎么演(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拍了两个版本。),都江堰市不算怎么回事。

那演华雄、文丑的,象是只能装出一副大脑在此时短路的样子,伸出脖子让人来砍。更成问题的是,边上那

《隋朝兴亡三十年》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