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9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罗森汉的观点引发美国许多精神病医生的全力反驳,他们要捍卫精神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这些论点尽管还有待商榷,但却不掩其睿智慧黠:多数医生不会先怀疑前来求诊的病人在说谎,因此病人若故意误导,也可能造成误诊。研究者可以安排病人对医生谎称有心肌梗塞的病史。尽管其心电图并无异常,但也无法保证心脏没有问题,因此医生可能会根据病人自述的病史,给予相关治疗。这种情形确实可能发生,但若以此来论证病人没有病,认为诊断结果不可信,并认为有病没病只是医生个人的认定,那么这样推论就太可笑了。

边缘性人格是宝蓝色的弹球

这些假病人在医院的举动并不正常。正常人会直接走到护士站,告诉医护人员:“我是个正常人,我想测试自己能否假装言行异常,骗过医生。我办到了,医生甚至要我住院治疗。但我现在想出院了。”我个人偏好这个假设:如果我喝下1升血,没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再随便走进一家医院急诊室,吐出满口鲜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是消化道溃疡,且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言医学无法正确诊断病人有没有消化道溃疡,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专攻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医生斯皮策,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计量学中心,他应该是最痛恨这项实验的人。他呕心沥血写了两篇论文,洋洋洒洒30多页,条理严谨,论据充分,全力驳斥罗森汉的研究结果。我曾打电话给斯皮策。他在电话里问我:“你看过那两篇批驳罗森汉的论文吗?写得还不错吧?”

斯皮策的论文都在捍卫精神病学的专业地位,证明诊断治疗程序确实符合科学规范。他对我说:“我相信精神病学的医疗模式。”换言之,他相信精神疾病本质上与肺病、肝病无异,它们都是人体组织的病变,有朝一日必能从脑部组织与神经突触的作用来解释精神疾病。斯皮策在论文中这样回应:“结果是什么?照罗森汉所言,所有病人都因‘病情改善’而获准出院。‘病情改善’的定义很明确,就是没有病征。也就是说,所有精神病医生都看出来了,这些假病人‘神智正常’。”

斯皮策随即举例论证精神病学具有充分的信度(credibility),足以定位为一门医学专科。我逐一阅读斯皮策在罗森汉发表实验结果后所写的论文与信件,→¤炫··书·¤·网←感觉自己好像钟摆一样来回摆荡,无所适从。罗森汉的研究确有欠缺。假如我喝下1升的血,且在急诊室假装吐血……,这个例子能够证明,精神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本质上并无不同;不过,且慢,假装吐血应不至于留院治疗52天。再者,吐血的场景多么震撼逼真,而听到砰、砰、砰的声音,哪能与其相提并论!思绪来回拉锯,正常、异常,有效、无效。我夹在两边,不知如何取舍。

1976年,罗森汉发表实验结果后的第二年,“我”成为了病人。这不是演戏。当时14岁的我因为过度抑郁,住进了美国东岸一所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除了幻觉,其他该出现的症状我都有。我热爱戏剧,时常幻想自己是像伍尔夫(Virginia Woolf)般的文坛新星。然而我不完全是在幻想。我把精神病院称为“箱子”,我在这里看到一些奇特的事物:玻璃围起的护士站,穿条纹制服的人推着金属推车,躁狂症发作的病人汗流浃背,有位女病人脖子套着绳索,陈尸浴室。我还看到很多事,都不是医生想象得到的。

对我而言,精神疾病就是切身现实。我们病人习惯聚在日间活动室,那里烟雾弥漫,简直就像纱线编成的帘幕。我们像小孩交换弹球一样,讨论医生的诊断结果,比如“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是宝蓝色的弹球,“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朱红加一抹白,“抑郁症”(depression)是暗沉的灰绿色,浑浊如死鱼眼,不怎么受尊敬。自杀过一次,根本不算什么,3次才能让你有点分量,任何疯狂事做上10次,你就会被奉若神明。

精神病院内

我们像监狱囚犯那样兴致勃勃地讨论医生给的标签及治疗,并设想怎么骗过医护人员。有时候甚至分不清我们究竟是先生病才被贴标签,还是因为被贴标签后才变成这样的。我是进了医院才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的,就像在医院里感染葡萄球菌的病人。至于有人认为,参与实验的假病人的行为举止不是常人的正常行为,我倒认为他们应该是在故意配合实验,这种心态便与常人无异。

当时医院里有位名叫莎拉的女孩,甜美可爱,就读于著名私立学院,温驯文静,各方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书》 第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