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6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酰�挥腥酥�腊儆墙馕�裁茨苤魏媚承┚�窦膊。�儆墙獠⒉槐饶�崴沟那澳砸栋字是谐�醺�呙骶�浮R缴�淙桓�∪丝�儆墙猓���堑囊谰菀膊还�窍胂裼胧率蹈靼耄��词�肿孕牛�隙ú∪嘶峋痛巳���

脑叶一旦切除,就无法恢复,这也是这项手术备受批评之处。然而谁能保证现在使用的药物不会造成永久的伤害,只是我们还未发现罢了!精神医学家葛兰姆伦(Joseph Glenmullen)提出警告,服用百忧解可能导致脑部出现血块或栓塞,产生类似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许多服用者抱怨记不住日常琐事,原因也许在此。也有证据显示,长期服用百忧解可能导致异动症(dyskinesias)。

美国人如此依赖百忧解,也许20年后,这些人全都会出现手脚不自主地抽搐、健忘等症状。然而为了解除痛苦,我们还是服用了这种药物,当年决定接受手术的病人也这样想。长久以来,我们始终怀疑,病人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后,是否会失去生命的活力?手术刀切入的前额叶,是构成大脑的最主要的部位。前额叶萎缩,自体反应能力也减低。手术刀切入灵魂的核心,留下一片空虚。

神秘的终极手段

姑且不论这种质疑是否有根据。更耐人寻味的是,不管是过去或现代的冶疗方法,人们总是一贯抱有质疑畏惧的心态。综观历史,只要出现可让心灵安乐的机会,我们总先担忧会不会对心灵造成未知的伤害。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不愿接受心理分析治疗,因为他怕痊愈之后会丧失写诗的能力。舞台剧《恋马狂》(Equus)的主角爱马至深,视之如命,最后同意接受心理治疗,却发现除了对马的狂热,他根本一无是处。

各行各业都有人抱怨,疗效极佳的新药让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失去了创意”。不管是哪一种精神疾病的疗法,这类抱怨都层出不穷。这不禁让人怀疑,问题也许不在于是哪种疗法,而是人类对受苦这件事所持的复杂态度。我们一方面痛恨疾病折磨,一方面又相信受苦让我们具有人性。不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是否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质,但它本质上与现代用于舒缓病痛的方式并没有差别。至于人是否必须具备灵性和活力,去问丹奈克或M太太吧!我想深受病症所苦的他们会正经八百地说:“管他什么灵性和活力,只要让症状消失就够了。”

极度的痛苦就算没有吹熄生命之火,也至少让它黯然失色了!我们宁可解脱。

莫尼斯于1949年因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蔚然成风,当年就有2万美国人接受手术,而《国家》(Nation)杂志指出,这些脑部受伤的病人,形成了美国社会的特殊族群,这种现象很让人忧心。据估计,1936978年,约有3。5万名美国人接受这种手术,莫尼斯获得诺贝尔奖时,手术案例随之激增。

1950年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物问世后,手术案例锐减。以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观点及技术自此迅速发展,获利丰厚。再者药物所遭受的质疑似乎少于手术,因此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从此被打入冷宫。药物尽管仍会导致肌肉麻痹、出汗、突如其来的过动等副作用,但至少侵入性较低,让人感觉比较好。我们宁愿让药效经由胃部影响脑部,也不想以手术直接碰触。我们可以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个可怕的事实,却不愿亲身经历。

还有其他因素促成了精神外科手术的没落。美国民众开始质疑未受管制的医药实验。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造成了被试的创伤,引发了实验伦理的激烈争议。此外,在塔斯克吉的梅毒研究中,医生为了观察脑部细胞死亡的过程,而不对患有梅毒的黑人进行治疗。最重要的也许是因为媒体将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视为全新的突破,大力宣扬,一如当年鼓吹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民众满怀期待或孤注一掷地决心转而寻求其他治疗方式。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每年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病人不到20人,继续操刀的精神外科医生也不断改善自身的技术,因此受到伤害的病人越来越少,负面效应也随之减少。1950960年,脑部立体定位仪器研发问世,医生可以将细小的电极插入脑部,针对特定组织进行破坏,将损伤减至最低程度。医生也将焦点从前额叶转移到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大脑”(emotional brain)。

然而不管当时或现在,精神外科界对究竟大脑哪个部分应该切除,都很少能取得共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书》 第2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