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1部分 (第1/4页)

世纪史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说,大历十才子中的韩翃在怀念失散的姬妾柳氏时曾写过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听说后,则回答了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前一首实际上依的是《潇湘神》仄韵曲调,后来因为这首词太出名,所以常称《章台柳》,后一首又名《折杨柳》。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很难说,不过,这时依乐曲格式来写词的风气确实已在文人中兴起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志和《渔父》、韦应物《调笑》、戴叔伦《调笑》等。

张志和,金华人,生卒年不详,他曾待诏翰林,后退隐山林,自称“烟波钓徒”。《渔父》五首,据说是他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的宴会上所作的,其中最被人传诵的是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白、红、绿等明丽的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的鹭鸟、鳜鱼、桃花水、斜风细雨,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变化的节奏,又使它读来流畅而轻盈,词中渗入了淡泊闲适的情感,则令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的人生情趣。因此,它迅速传播开来,不仅后来唐宪宗闻名而“写真求访”(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就连日本的嵯峨天皇、智子内亲王及滋野贞主也写了和词若干首。韦应物的《调笑》二首,其一是: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写的是边塞,通过一匹骏马焦躁不安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氛围。韦应物充分运用了这个词调的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将它与词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元和年间以后,文人填词便逐渐多了。王建的《三台》写扬州商人与妇人的长久分别,诙谐生动,很像六朝的吴歌;

《调笑》写宫中女子的憔悴与寂寞,也颇幽怨动人。白居易、刘禹锡二人也写了不少小词,像白居易著名的《忆江南》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旧题白居易作的《长相思》(“汴水流”)据研究者考证,非其所作。

中间两句把春日江岸与江水景色写得极其明丽鲜艳。另一首《花非花》,据说是他自己作曲填词的: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写得朦朦胧胧,自有一种惆怅在其中。刘禹锡应和白居易的《忆江南》虽然不能与白居易原作相比,但另一首《潇湘神》却写得极好: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末句尤其写得含蓄而富有韵味。

统观从初唐到中唐的文人词,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由于依曲调调式填写词的风习渗入文人阶层不久,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人运用曲调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就现存资料看,文人词较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几个曲调,如《一七令》、《忆长安》、《调笑》、《三台》等;相当多的词作还是齐言体(即五言或七言四句),大约要经过改编、增加叠数或泛声才能入乐。第二,文人词在语言上一方面沿用了曲子词平易浅近,诙谐生动的特色,如王建《三台》写商贾与妻子“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等,但另一方面则开始挪用了近体诗的语言,写来精致凝炼、细腻华美。如刘禹锡《忆江南》中的“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选�端普唇恚�雷�嗪瑖埂保��谠�堆畎谆ā纺┒�洹懊CO�障鲁で铮�Ц栉炊铣茄黄稹保�季哂形娜耸�奶氐悖��琴荡仕滓タ杀取K淙谎嗬智�髟�疽灿梦娜耸�淙肜郑��潜暇怪皇抢止じ杓康慕栌茫�缃裎娜丝�继畲剩�庋��娜耸�挠镅砸约八枷肭楦斜憧�忌�氪手校�勾手鸾ネ牙肓嗽�吹拇科诱嬷俊⑵铀厣���执植诩蚵�脑�甲刺��纬闪艘恢终�降奈娜宋难�宀谩�

晚唐温庭筠的词,可以说是文人词成熟的一个标志。

与温庭筠同时代的不少诗人都填过词,如杜牧有《八六子》,是现存唐代文人词中最早的一首长达九十字的中调,又如皇甫松,词作数量更多,他的《摘得新》、《竹枝》、《梦江南》等,也都写得绵密精致。但是,在当时真正热心于填词而又对后世文人词的语言、题材、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却只

《中国文学史纪录片》 第8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