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6部分 (第1/4页)

风格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腑虚实标本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等。李时珍之所以集中介绍和注释这些著名医家的成果,并特意将这些内容

列在《本草纲目》的最前面,作为自己的科学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心

不外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医药思想水平,作重修本草

的理论准备,以便用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对每味药物进行分析研究时,

从总的理论原则上有所依循,而不致陷于烦琐。

第二,以医药界的前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并昭示后学者。在对每味药

物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不可只沉湎于细则,尤须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不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堕烟海而迷失指归。善于综合归纳,才能掌握一般

原则或规律。

总之,李时珍的这一思想明显地告诉人们,要注重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

合,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李时珍对《神农本经名例》的注释,充分显示了他对分析与综合的灵活

运用。《本经名例)总结了汉代以前千百年医药实践经验,语言过于简练,

后人不易理解。李时珍广征博引,逐条加以阐释,其中凝结着他自己长期医

药实践的经验。用自己的经验去充实发展了古典文献。

《本经》中有一段话,讲药物之间的关系,说药有”七情”。写道:“有

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李时珍对于古人从大量事实中综合概括出来的“七

情”原理,作了精湛的注释。他说:独行者,单方使用,无须辅助;相须者,

同类之药,不可相离;相使者,彼可为我之佐使;相恶者,有彼则夺我之能;

相畏者,我受彼制伏;相反者,两者不可相合;相杀者,以此制彼之毒。但

他进一步指出:“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

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

识语尔”。(校点本第一册,第46 页)从科学方法上来衡量,这一段注释使

用了三重综合法。从千百种药物的相互关系中,概括出“七情”,是第一步

的综合;从”七情”中概括出帝道、王道、霸道三大原则,是第二层综合;

无论对于帝道、王道、霸道,都要求“有经有权”,灵活运用,这是从哲学

原理上作出总结,属于更高的综合。

李时珍对徐之才创立的“十剂”说,作了详细的注释。在注释中,有分

析、有综合,尽量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使注释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他对“补

剂”的注释,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

经云:不足者补之。又云: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

子之酸补肝,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获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

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劳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

血之类, 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61 页

引证经典论述,重申“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这是对施治方法的高度综合概

括。指明不同脏腑之病,须用不同药物补之:血虚与气虚不同,补药尤有区

别,这是进行了具体分析,使“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得以具体贯彻。最后指

出,只要药能对证,那怕是生姜、炒盐、五味子,都是补药,不只人参、羊

肉是补品。这是从药随病使的原则对补剂作了高度概括,在分析的基础上得

出了综合性结论。批判了多食人参、羊肉为补的世俗之见,令人信服。

李时珍特别阐发了《黄帝内经》关于顺天时用药的原理,标名为《四时

用药例》。他首先指出:”顺春升之气,宜用薄荷、荆芥之类辛温之药;顺

夏浮之气,宜用香薷、生姜之类辛热之药;顺秋降之气,宜用芍药、乌梅之

《李时珍评价牛肉》 第1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