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温暖寒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ァ⑶宸绮皇蹲帧⒔韫欧斫瘛⒘囊允�省⒖蠢�径廖铩��!∽詈玫膖xt下载网
一、儒与道(5)
是该如袁崇焕那样死忠到底,还是像吴三桂那样三姓家奴;是像侯朝宗那样要风流不要名节、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如李香君那般不仅忠于爱情更忠于民族。他们的心思正是当时天下人的心思、正是当时那么多默默无名的其他人的心思。
还有明朝那些汉族遗臣,他们是继续忠于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还是投降到满清的怀抱呢?老主子还在,就是远点,在南边,南明的福王。新主子近,在跟前,但是是外族,大清八旗。到底忠于谁才好呢?
如果说儒家也有这样的教导:一旦臣子换了主子,就必须对新的主子忠诚,那么这样的忠诚也不会持久,因为还可以再换,不断地换,一天换仨,可以忠诚三次呢。那个时候的人实在很苦恼啊!
当一个旧体制行将崩溃、一个新王朝即将诞生,当一个末代君王还在高举忠字旗而臣下各怀心思,当一个民族没落而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当传统的道德价值面临几百年一次的新轮回……
到底,“忠”为何物?
儒家虽然给出了忠于天下和忠君的大致道德轮廓,却没给出更加细致的机理,导致出现了相当多的矛盾与死结。
如:
本民族与外族的不同,
民族与天下的不同,
国与国之间的更不同,
而国与天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儒家和儒学是土生土长的汉族货色,主张与推崇的也是所谓的民族英雄。如岳飞之抗金,文天祥的伶仃洋之叹。他们都是忠于大汉民族的,都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丹心照得了汗青。这里,就有一个比忠君更大的概念,忠于民族。但是,是否投降外族就是汉奸呢?金占领了北宋的北方,元统治了南宋的疆域,那些还在这北方与南方土地上生存、生活的汉人是不是都是汉奸了呢,是不是都该以死相拼、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呢?
这又回到了我曾在《汉语的双重人格》中里所说的,既然有杀身成仁,也就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儒家的价值体系并非是绝对的,或者说,并不是汉族人安身立命的唯一。如果一个民族的人都拼光了,那还谈得上什么忠于民族呢?连民族本身都灭掉了。
于是,在元灭宋之后,大量的汉人入蒙古的大帐里成了朝臣,并也自命要忠于朝廷。到了清朝,更是如此。但汉人始终以蒙、满为异族,也是事实。忠君,自有儒家体系的移植。不忠,也可有儒家的观念在。反清复明,就是要把忠于民族的大义举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元朝才很快亡掉了。于是后来的清,就更加注重弘扬汉族文化,树立儒家伦理,试图把自己的异族特色减到最小。
从明到清,就可见忠于民族不一定是忠于天下。
当王朝更替时,忠于民族及忠于民族之主(皇帝)的意识就特别强烈。清兵在南方屠城的时候,也是反抗尤为激烈的时候,也是忠字旗飘扬得最高的时候。
有些人因此成了英雄,有些人因此成了变节者,有些人因此郁闷无助,有些人因此应用了“汉语的双重人格说”……
到局势稳定之时,到剃发留辫之时,到康熙坐在太和殿之时,忠的对象已经发生了逆转。该忠的不是明,而是清。忠的对象依然是皇帝,只是姓氏变了,只是民族成分变了,只是做派变了。清依然可以把儒家的那套观念拿来使唤,却不必管这样的转变里到底有怎样的玄机。
一个不该忠的对象成了要求被忠的人,一个以策反别人为手段的人成了要求他人忠诚的人。忠,竟然变得如此实用起来。
一、儒与道(6)
这时候,“忠于天下”就出现了。何谓天下,天下又是谁的天下,忠于天下的标准是什么,天下兴亡时匹夫的责任又是怎样的。当明清交替之际,汉人就应当以挽救明抵御清为己任,等到了清,似乎又该以平息反清叛乱为要义。所谓的为了天下太平,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无价值标准地忠于现任统治者——清,二是推翻现任统治的清声称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忠于天下的标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英雄》最后一段无名没有杀掉秦始皇而找的借口被人诟病的原因。
至于国与国之间的忠与不忠,就更耐人寻味了。
其实大清在推翻明王朝之前,已经是一个小型的国家了。但满族之于汉族,还是和日本之于中国不同。毕竟以汉族为主的明朝也曾统治、融合过满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电子版》 第2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