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津鸿一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推荐序一 华尔街危机启示录

佳能(美国)高级咨询顾问

周大军

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的联手阻击下,似乎已经进入被控制的态势。虽然,这个控制点,来得晚了一点。但是,毕竟是被控制住了。在对付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我们都是经济危机的学生。”既是自谦,也是自责。其实,这个危机本可以更好地被控制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没有及早出重手,把金融危机控制在开始的阶段。而是贻误了战机,等金融危机变成一次席卷全球的大海啸时,才积极干预;而干预的措施又大而不当,没有打中要害。一直等到英国等欧洲国家采取了坚决而有效的国家收购银行的措施,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才“照葫芦画瓢”,跟着出台了同样的救市方案。这样才稳住了人心。

其实,金融危机,说到底,是信心危机。因为华尔街到全世界滥发债券,等到美国次贷危机发生,银行没办法从购房的人那里赎回按揭时,次贷所造成的资金链的断裂,就丧失了人们对华尔街的信心。华互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次贷的摊子铺得太大,没有流动性资金的供应,加上老百姓心理恐慌,一下从银行取走了167亿美元。贝尔斯登的倒闭,也是因为一夜之间,被提走了170亿美元。信心,没有信心,我们凭什么把钱放在银行呢?华尔街的胡作非为,损害最大的,是人们对它的信心。而解开这个信心死套的,又不能是华尔街自己。这时,只有政府出面,才有可能力挽狂澜,解危救难。

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美国号称是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经济。自由市场主义,是指导美国经济的理论基础。到了经济危机的时刻,这套理论显然不灵了。必须由国家直接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这个道理,美国财长想不通,经济学家更想不通。当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许多经济学家不光对危机麻木和无动于衷,而是反过来,对政府的救灾举动指手画脚。当美联储提出紧急危机解救方案时,以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柯卓澜(John Cochrane)为代表的美国一百多位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联名给国会写了一封公开抗议信反对政府干预。

可见,这些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经济学,对实际的指导可能南辕北辙。不是显学,而是玄学。经济理论和经济学不是脱离实际的“花花肠子”。经济学要成为一门有用的学科,要能够指导实际的经济活动。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保罗?鲁格曼在获奖之后,陷入了严厉的自责。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成功预测到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却对身边发生的巨变无动于衷。他自责说,他应早料到现时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将会爆发。“我应该猜测到金融海啸会来到。我严厉自责未能预早洞悉这次金融骨牌效应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我只想到泡沫终会爆破,并会带来很大痛苦,但我却未能了解痛苦程度有多严重。”克鲁格曼,是一个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家,不会有“克鲁格曼的自责”。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研究中国的现实,当为中国经济大船导航的舵。

倒是中国宏源证券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在金融风暴发生前几个月,根据美国次贷的利率重设高峰和美国垃圾债券违约率,预测出在2008年6月、7月、8月“很可能是次贷危机全面升级的危险时段。其中2008年6月、7月、8月和2011年8月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最为剧烈。”如果我们读了这本书的话,我们知道,危机的爆发,就在9月。只比他估计的迟了一个月。

为何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对金融风暴如此盲目,而实际的金融工作者却能洞若观火呢?因为他们身处金融领域的第一线,最能感受到风暴的来临。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吴垠是个财经记者,她以她作为一位财经记者的敏锐的观察视角,分析了华尔街的崩盘基因。书的另一位作者罗慰年是我的朋友,思考和写作是他的爱好。在事件还在进行的时候,去写这样一本书,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大事件,采用新闻报道的材料和来自各方面的书评,加以综合、分析和提炼,做出对读者有启发的经济学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对于这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人们还在困惑之中。许多人心里有很多疑问。《第一观察》主笔在一篇名为《看不懂的华尔街》的文章中,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场危机究竟是不是仅限于金融危机,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如果是金融危机,它究竟是金融产品危机、金融机构危机,还是金融市场危机?如果

《华尔街战争2022》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