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0部分 (第1/4页)

吻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钟兴�邓�按竽兀�

言归正传,真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虽说大清前中期的领袖都是幸运的主儿,还出了像康熙、乾隆这样顶尖有福之人,不过他多尔衮的幸运指数也绝对能排在第一档次。就说争皇位那会儿,眼看就要败了,没曾想对手先自动缴械了。再看看上台(1643)后,面临的又是何等大好局面啊。

老爸老哥两代人的拼搏,大清到他接手时,早已不是地处辽东边陲外的蕞尔小邦,整个东北(包括后来沙俄占去的)皆为其所有了,漠南蒙古(今内蒙)已成忠顺良民了,漠北蒙古(今外蒙)、朝鲜臣服了,就连西藏也遥尊了,规模声威远超当年大辽鼎盛时,军事上更是东北亚,不对,整个东亚的巨无霸,打野战独孤求败,叹无对手。

昔日天朝,大明帝国,在崇祯的英明领导下,离全面崩溃只差一步了。松锦决战惨败(1641)后,除了吴三桂尚能在关外宁远勉强苦守孤城外,还有什么力量可以抵御大清?壬午之役(1642—1643),满洲铁骑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半年之内,明军不敢一战!

还有那起义双雄,李自成与张献忠,就在多尔衮上位的这一年(1643),不仅把残破的大明再搞个天翻地覆,还相继于襄阳、武昌建立了政权。华夏由一统变成了明、大顺(李)与大西(张)三方混乱共存,可谓一地鸡毛。就算人家不来打你,又要到啥时才能三合为一?

可以讲,大清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来临了。这一年(1643),如果多尔衮还像皇太极曾经干过的那样,入塞侵中原,取北京占华北易如反掌,内外交困的崇祯不堪一击了,次年李自成轻松入京也证明了这一点。

吴三桂呢?届时西南东北两相夹击,瓮中之鳖了,还能做什么?从他以后的表现看,不投降也被干掉。正在华中的李自成、张献忠即使很强大,东南大明仍然很牢固,大清也可凭依华北,牢据制高点,取得逐鹿中原、掌控天下的优势。

但多尔衮并未这样做,结果失去了征服中原的最佳时机,假如他有这个念头的话。谁曾想老天竟如此垂青于他,硬是把一个更大的机遇塞到了他的手里,不要还就坚决不行,你说这人世间哪有公平二字哟!

这个机遇就是华夏周期交替轮换中,此次上来的新生力量,竟如此不堪大任,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面对满洲铁骑都是崩盘式的溃败。这在华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尤其李自成,最厉害时,北京打下了,整个北方基本也在手上了,纵然野战打不过满洲人,但凭着一股新兴勃发之气,加上也是千锤百炼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崩盘后余部再起都能抗清二十年(1664年才彻底失败),守住家业应该不难吧?唉,只能一声叹息了。

还有那个代表“旧势力”的弘光小朝廷,南明历史上仅有的还算统一、中央又有点权威的“第一届政府”,更是脆弱得不得了,连精气神都没了,说是多尔衮们的对手,简直都抬举了它。

你说多尔衮幸还是不幸?上来就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差距大到何等程度?不管时机合不合适,规划周不周全,措施到不到位,只要他一出手,又不是很无能,大功业自然就来了!

但好笑的是,这位现已被捧得如此高的大人物,却把这样一个手到擒来之业,东搞搞西弄弄,最后竟变成了好像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人家无意间送给他的,而且还大反复了一下。要不是满洲人战斗力太强,汉人太散,就又失去了。真不知道他的雄才大略究竟表现在哪里?

牛刀实在有点钝

怎么细法呢?领袖级的人物,当然要宏观、微观全方位地看看了,大战略、大思想,肯定少不了,而且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如今高捧多尔衮的,多半把他与老爸老哥放在一起说道,男儿岂能无大志,自有万丈雄心在,僻处塞外非吾愿,定鼎中原方为杰嘛。

于是不论多尔衮干什么说什么,都要和入主中原联系起来,好像不这样,显不出他的雄,透不出他的伟来。问题是他心中有吗?若有,又有多少呢?

前面探讨明亡时讲过,大清(后金)开国以来,前两代国君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哪想过要入主中原?努尔哈赤不用说了,本是大明人,却做叛乱者,屠杀有一手,眼界山大王,皇太极不都坦白过,他老子从未有灭明之图吗?至于他自己,又何尝有过?

观皇太极一生对明作战,五次入塞战无不胜,攻城拔寨如探囊取物,除第一次留下极少量人马驻守过遵永四城(见《己巳之变》),其余

《大清真实武功高强的皇子》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