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旅游巴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个生命的梦想和传奇(代序)(1)

文/彭明榜

云成的书终于要出版了,我们都为他高兴。当您手捧着这本书的时候,亲爱的读者啊,您捧着的是一个年轻人滚烫的梦想,是一份原本卑微的生命经由苦斗赢得了尊严的奇迹。知道云成的故事是在去年的一个冬夜。那晚,当我照例打开电脑,收看邮件,下面的一段话闯入了我的眼睛:

他因病从小到大只上过一天学。

20年只能天天在炕上坐着,眼中唯一的风景是自家的院子。肌肉萎缩到不能自己穿衣和洗脸,拿不起一本书、一杯水。他叫张云成。他写就了一部17万字的书稿。这是第一部由肌无力患者写就的、真实再现肌无力患者生活以及坚强的励志之作。他说:我终于证明了一点,我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奋争过!

只读了这几句导语,我的心便立刻亢奋起来。经验告诉我,这将是一篇十分适合《 中国青年 》的好稿。我一口气将那篇题为《 为活着书写证据 》的稿子读完,其间好几次热泪盈眶。我为云成知道自己只能活28岁的残酷真相后仍淡定从容而心房震颤,更为他执著写书的坚强而感动,特别是文中所引的一段段“云成书稿”让我看到了其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价值。我当即拨打了作者亓昕留下的手机号码,但可惜亓昕关机。第二天,我与亓昕取得了联系。我告诉她,云成的故事让我感到震撼,我想看到云成的全部书稿。当晚,亓昕将十几万字的“云成书稿”发到了我的邮箱里。这时候我才知道,云成的故事背后还有故事。这背后的故事的主角就是亓昕的丈夫张大诺。大诺是黑龙江某报的编辑,云成17岁那年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其时云成刚得知自己病情的真相。善良的大诺从此成了云成精神上的“大哥”,是他鼓励云成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写成一本书,是他一篇篇像老师批改学生作文一样指导云成写作并帮云成把所有文章输入电脑,是他一直悄悄地给云成寄钱买稿纸、看病。6年多的时间里,大诺一直把帮助云成写出一本书当成自己工作以外的“事业”,而云成则把这本书当作了自己生命的所有寄托和意义。

读完云成的17万字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我读这部书稿时的种种感受在此不必赘述了,我只想告诉读者的是:我当时产生了一种冲动,那就是想用一整期《 中国青年 》将云成的书稿发完,做成一本专刊,然后再找一家出版社帮云成把书出版圆他的出书梦。

第二天,我敦请本刊首席摄影、著名摄影家黑明尽快前往云成家,并嘱他在云成家多住几天,多拍一些精美的能反映云成的生活状态的照片,以备刊用。

遗憾的是,后来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我的想将云成的书稿做成一本专刊的想法没能成为现实,退而求其次地将云成作为一期《 中国青年 》封面人物的设想也未能实现。最后,我们只在2003年第2期《 中国青年 》上用了八个版来向读者介绍云成。虽然这样的报道规模在近年的《 中国青年 》上已属空前,但我还是觉得愧疚。

令人稍感慰藉的是,许多读者都被云成的事迹所打动,他们纷纷打电话、写信到编辑部,询问云成的具体情况,并向云成捐款捐物。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浙江桐庐一位名叫刘思福的“母亲”,在看过报道仅一星期后,就寄了两件毛衣到编辑部,让转给云成和他的三哥。

这位母亲附了一封短信给我,大意是,她的家里也比较困难,但还是订了一份《 中国青年 》给她的两个儿子( 一个在读高三,一个读高一 )看。看了云成的故事后,她急忙去买了毛线,赶着给云成和云成的三哥各织了一件毛衣,算是表达对云成一家的敬意。

如果说云成在绝症面前的坚强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大勇,那么,张大诺对云成以及读者们对云成的关怀则是一种大爱。《 中国青年 》有幸见证了这种大勇和大爱,并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了这种大勇和大爱,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现在,通过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小书,亲爱的读者您也与这种大勇和大爱结下了难解的缘。我们不期望您从中只得到感动和震撼,更期望您从中得到一个信念: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写成一本书,属于您自己的那本同样精彩。

在您读这本书的时候,请收下我代云成对您的感谢,您的阅读就是对他的理解和珍重,就是与被疾病隔离的他作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最后,我想起张大诺曾经这样鼓励云成:你写吧,你的书要是出版了,你就会成为中国的保尔,中国的海伦·凯勒。或许,云成就其高度而言,不可能达到保尔和凯勒那样,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英文》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