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5部分 (第1/4页)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再者,很多山里面都有洞|穴,洞|穴里面都有水。如果按照类象来讲,这就表明,地球也要吐纳,也要呼吸,跟人也是相应的。这个出气的地方也称之为“|穴”。古人有很多种找|穴的方法。春季,看地上哪个位置的草长得最早,最旺;夏季,下雨的时候,看哪个地方会冒气;秋季,要寻找群体植物中凋零最慢的地方;冬季,要看哪里的地面是最温暖的。如果有降雪,要注意观察哪个具体地点的雪是最先融化的。通过一年四季的观察之后,就能基本判定出哪里是真正的“|穴”了。

此外,在沙漠里,有些湖泊是受地气的影响而自己能够去搬家,就像很大的一个球一样,能够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停稳。想一想,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但它的奇妙,无非还是气的运行,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生作用。天地之间,天地人之间,地理之山泽之间,总是有气相通。

中医讲究望气,其实也就是一种哲学实用化。也就是说,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根据无处不在的气来望到一切。易经大师们想要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节,在洛阳与朋友散步时,发现杜鹃花提前开放了,便说:地气从南向北来,这是天下将乱的开始。如果地气自北向南,则天下将治。不久,从南方来的王安石任宰相,并提拔了一大批人。不久,王安石的变法引得朝野一片混乱。这就印证了邵康节的判断是准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具有这个功能。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齿嚼五谷杂粮以养身立命;大地以高山为齿,食纳阴阳之气而为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五声、五指……如果继续罗列,这种对应比附关系可谓比比皆是。

五行

《大易定制培训班2980元可靠吗》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