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第二次寿县保卫战③ (第1/3页)
老兵阿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却说日军在淮河上出现,首先遭到来自八公山寿县自卫军二团的打击。
靖淮门外就是淝河,不远即为淮河,自二团驻守寿县八公山,罗宋在淮河与淝河八公山一侧构筑野战工事,首先就对淮河上出现的敌舰开了火。
这种先发制人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吸引敌人,牵制敌人,以减轻日寇对寿县城的压力。
这次进攻寿县的又是日军一个联队,是隶属于日军佐佐木旅团的部队,联队长叫山本武夫。
山本武夫发现中国军队在八公山南麓构筑的野战工事,立即集中三艘舰艇的舰载火炮全力轰击自二团构筑的野战工事。
一时间,炮弹纷飞,炮火连天。那些野战工事遭此打击,损耗很大;而自二团的损失也很大。
紧接着,山本武夫将兵力分为三处,即一个大队围攻自二团,一个大队进攻靖淮门,一个大队沿淝河溯水而上进入瓦埠湖,占领平山头一一这个大队拟从东面进攻寿县城。
邱本轩的自一团除防守四门外,把主要力量放在靖淮门。
唐明友见日军攻势凶猛,即对邱本轩说:“任之1,相机行事,实在不行就撤出城去!”
邱本轩心领神会。他说:“县长大人,我懂。你就放心吧!”
唐明友说罢,就和陈布林走下北门城头。
站在北城门内,唐明友最后看了一眼北门内额上的那个“圵(dàng)门”二字,不无沮丧地说:“饱受灾难的古城哪,请原谅不肖子孙的选择。只不过从此之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呦!”
陈布林却毫无表情地说:“二哥,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现在的中国大地,战火不断,遭此劫难的岂止我们一个寿县?!”
唐明友说:“布林哇,话是这么说,但作为华夏子孙,不能保家卫国,总是一件惭愧至极的事。就像这个‘圵’字,我们枉为了她呀!”
原来这个“圵”字很有故事。过去有人把她读成一个“北”字,认为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岁月的剥蚀,让北字变了形。
实际上,她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圵”字虽然有点生僻、高冷,但却是寿县先人们智慧与夙愿的结合体。
题额的文字通常建立在题写时的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之上,并服务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寿县的地理形势是南面和北面高,东北和西北低,呈阶梯形:高岗,低岗,平原。
寿县古城地势相对低洼。北门面临淝水,与淮水相望不远。远年的水患不说,仅在近代的100年时间内,淮水近90次泛滥。
水来怎么办?土掩。
这个“圵”字是高土的意思,洪水只能望高土兴叹。
唐明友不像陈布林白丁一个,他可是读过大学的人。他知道这个“址”字的用意。
唐明友还知道,其实这个“圵”字也与巢湖岸边的古镇烔炀河有点相像,它们都是用造字法来破解。
炯炀河把镇名原来的“木”字旁换成“火”字旁:“桐杨”。其意蕴又深了一层。
而“圵”字,拆开来解,即是寿县古城矗立于高土之上,这样就不怕水了吧!
寿县除了在北门内额上题写“圵门”之外,还在外额上题写“靖淮”。
“靖”字意谓安定,“靖淮”就是使淮水安定,洪患止息。内外题额同时发功,似乎上了两道保险。
作为寿县的实际统治者,唐明友对寿县的历史了若指掌。
蒋介石到过寿县,这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事件。而关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唐明友不说全知,起码知道个大概。
这事要追溯到十一年之前一一1928年11月,蒋介石视察淮河来到寿县正阳关。
唐明友那时还在上学,但关于蒋介石来到他的家乡,当时在同学们中也引起轰动。
蒋介石是从东门进的镇门,东大街因此得名“中正街”。
《寿县志》记载: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视察淮河来到寿县正阳关,召见县长曹运鹏,询问政事。
曹未能应对,唯诺诺而已,蒋深为不满。
次日,蒋由当地商会会长牛幼丞,缙绅代表皮寿山等人陪同,县保安大队长袁少仪率警卫前护后拥,步出西门,沿淮堤巡视。
视察时,蒋问:“哪七十二道水汇正阳?”。
皮寿山从容为之解答。
蒋颔首称道:“皮老先生很有学问
《李三古堆楚幽王墓》 第387章 第二次寿县保卫战③(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