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汉末篇——合肥之战 (第1/2页)

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两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合肥这座空城,收容流民,广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固、繁荣的城市。[1]太和四年(230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进攻合肥,得到魏将蒋济的信函。蒋济在信中谎称大批援军将至,孙权信以为真,便撤兵。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太和四年(230年),在满宠的建议下,曹魏遣兖州、豫州的军队共守淮南。孙权攻合肥,不克而还。 青龙元年(233年),孙权在合肥境内阅兵时,被伏兵所击,于是,孙权怒攻合肥新城,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青龙二年(234年),魏将张颖等守合肥新城。孙权攻之,被张颖屡屡击退,一些攻城器具也被烧毁。后来,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孙权大惊,不敢再战,便退走。 嘉平五年(253年),魏将张特等守合肥新城。诸葛恪率大军攻之,被张特屡屡击退。城防大坏,张特又以缓兵之计修补城防,诸葛恪功亏一篑,只得退还。曹魏各路援军纷纷出击,追破吴军。 合肥之战,东吴屡次攻合肥,都是难以夺得合肥之寸土,其中,有2次是兵败而逃(215年、253年),其他4次均是不克而还。 战役由来 (第1次)208年十二月—209年 (第2次)215年八月 (第3次)230年冬 (第4次)233年十二月 (第5次)234年六月至七月 (第6次)253年四月至八月 地点:合肥 结果:东吴屡次攻合肥,均是无功而返,其中有2次是兵败而逃(215年、253年)。 参战方:曹魏(曹军)、东吴(孙军) 东吴参战将领 (第1次)孙权、张昭、张纮 (第2次)孙权、潘璋、宋谦、徐盛、陈武、贺齐、吕蒙、甘宁、凌统、蒋钦 (第3次)孙权 (第4次)孙权、全琮 (第5次)孙权、孙泰、孙韶、张承 (第6次)诸葛恪、朱异、蔡林 曹魏参战将领 (第1次)蒋济、张喜、合肥守将 (第2次)张辽、李典、乐进、薛悌 (第3次)满宠、合肥守将、兖州军将领、豫州军将领 (第4次)满宠、合肥新城守将、六安守将、伏兵将领 (第5次)张颖、曹叡、田豫、满宠、刘劭、卫臻 (第6次)张特、司马孚、文钦、毋丘俭。 东吴参战人数: (第1次)号称100,000人 (第2次)号称100,000人 (第3次)没有总人数 (第4次)没有总人数(其中,全琮50,000人) (第5次)号称100,000人 (第6次)200,000人 曹魏参战人数: (第1次)没有总人数 (第2次)7,000人(其中,800人登锋陷阵) (第3次)没有总人数 (第4次)没有总人数(其中,6,000人曾为伏兵) (第5次)没有总人数 (第6次)200,000人(其中,3,000人守合肥新城) 第一次开战: 208年十一月,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但大军仍驻扎于荆州北部。十二月,吴军将领周瑜正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当时合肥太守为扬州(与今日之扬州市无关)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 在孙权攻城逾月之后,经历了赤壁之败的曹操率军从荆州返回,并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但援军久而未至。 至209年,合肥城仍然久攻不下。孙权想率轻骑亲自突击敌人,不过张纮进谏道:“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现今主公您恃着血气盛壮,就轻视强横凶暴的敌人,三军将士对此莫不心寒。即便可以斩杀敌将、夺取敌旗,威震敌场,但这也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将应当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贲育之勇,而怀有霸王之图谋。)”孙权便不再想突击。 而合肥城经历了一百天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于是,守军以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行动以作防备。另一方面,张喜援军仍未到达,别驾蒋济便向刺史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

《从原始部落到帝国》 汉末篇——合肥之战(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