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世家大族——赵郡李氏 (第1/2页)

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郡李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着名大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 西晋时期,左车十七世孙司农丞李楷定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省赵县西南、高邑县东北),后世分东祖、西祖、南祖三大支系,族人活跃于赵郡诸县(平棘、高邑、柏人、元氏、赞皇、栾城、临城等地),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北朝官宦最显赫的士族。唐高宗时位列七姓十家,共有九人出任宰相,唐末五代走向衰落。 族源 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最为杰出的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足智多谋,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伐燕破秦,屡有战功,被后世赵郡李氏族人尊为先祖。 李楷,字雄方,为李牧后人李左车的十七世孙,在西晋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徙居于赵国平棘县南(今河北省赵县西南、高邑县东北),这里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所述赵郡李氏旧宅所在,亦称“三祖宅巷” 郡望 赵郡李氏祖居平棘县,属赵郡管辖,因西晋李楷居平棘南时,此地依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赵国,所以赵郡李氏的后人也常称为“赵国李氏”,在唐朝《李延裙墓志》、北魏《崔敬邕墓志》、北魏《李宪墓志》、《魏书》等文献中均有体现。关于赵郡李氏的分布,根据高诗敏在《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中的考证,北朝时赵郡李氏以平棘县为主轴,不断向西南太行山麓周围各地辐射,先后迁徙到柏仁、元氏、高邑、赞皇等县,呈扇形分布状态,宗族庞大,支系繁盛,如《北史》记载:“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张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赵郡李氏活动略论》指出:“在北朝和隋唐前期,赵郡李氏家族势力始终盘踞周旋在赵郡常山一带,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房支 李楷定居赵郡常山平棘后,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棨、李劲、李睿。后来五个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将赵郡李氏分为三大支系。 李睿被奉为赵郡李氏东祖 李棨与李劲被奉为赵郡李氏西祖 李辑与李晃被奉为赵郡李氏南祖 (注:“房”可表示为“祖”的下一级,如“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而赵郡李氏在分为三祖后未有进一步的分房分支现象,因此并无“某祖某房”、“某祖房”的说法,只有“某祖”,如柳宗元《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夫人姓李氏,辨族氏者曰赵郡赞皇之东祖。”、《旧五代史》:“李愚,字子晦。自称赵郡平棘西祖之后,家世为儒。”) 禁婚家 唐朝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赵郡李氏东、南、西三祖为西晋李楷的后人,都被列入禁婚家的范畴,博文约礼,门第清华,冠于卿族。 世系与房支问题 赵郡李氏是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山东五大郡姓(崔、卢、李、郑、王)之一,形成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十六国,约在东魏北齐(一说北魏)时期成为北方一流高门,繁荣至唐末,分为东南西三祖李氏,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将赵郡李氏的发家史上溯到了秦汉,同时除三祖李氏外,还有包括辽东、江夏、汉中三房在内共计六大房支,究其原因,实际上这是由于中古士族间盛行门第攀比之风导致谱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攀附先世行为,以及唐代定着房按姓氏分类、郡望合流的特定背景下所形成的伪冒房支。 关于房支问题,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七篇(中古山东大族着房之研究)指出:“ 定着房大致反映的是中晚唐时期士族发展的情况,从这些士族的情况来看,他们均为魏晋至隋唐一直延续的士族。那么象李弼、李善、李德林这些支系本为隋唐新起门户,要列为定着,可能也须攀附魏晋旧族,建立承继关系。如果定着房是一个政治举措的话,无疑辽东、江夏、汉中的攀附行为是得到官方认可的。”,张葳《赵郡李氏“三祖”小考》认为“常山地区一带始终有李氏家族出入活动……居于赵郡之李姓不只李楷一家而已,江夏、辽东、汉中李氏祖上应与赵郡存在某种联系,但与后来北朝高门赵郡李氏并非属于同一渊源。” 关于世系问题,赵郡李氏在《新唐书》和《北史》中有关广武君李左车至其十四世孙东汉李恢中间人物的记载,两书出现了较大分歧,唐朝李延寿所着《北史》并无记载其中人物,而北宋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却对其中人物记载的很详

《从原始部落到帝国》 世家大族——赵郡李氏(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