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团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是,因为这正如王小波、方腊对他们的群众所作的政治宣言一样重要。更不用说李逵老是放在嘴上的要宋大哥夺了宋朝皇帝的“鸟位”的话,对于我们分析梁山好汉们的政治性质的学术重要性了。虽然鲁智深的上梁山并无林冲等人直接的遭*作为原因,但他也是因“打抱不平”而改变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而所谓“打抱不平”,这“不平”的原因,在《水浒》中出于赃官与豪强,这正是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鲁智深第一个打抱不平,是因拯救金老父女,第二打抱不平,是直接反抗了高太尉,所以他才沦为造反的好汉。在英雄排座次的大聚义大欢庆之时,宋江吟出“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词来,惹得李逵大闹,而说出一句最为深刻的话来的是鲁智深,他把朝廷比作他穿的黑色僧衣,说“洗杀怎得干净?”他表示,“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个粗莽之人,却是粗中有细,他算得上是一个有较明确意识反抗黑暗统治的人。如此等等,在一部《水浒》中闪耀光芒,不但不是少得可怜的凤毛麟角,而且是一部书的整体性存在,决定了这部书是写农民起义的性质。难道,马幼垣先生对这一切都是视而不见、都可以轻描淡写吗?
说到朝廷对梁山的态度,也完全与历史资料中揭示的一样,以血腥*为主,必要时则实行招降政策,而《水浒传》不但写宋江受招安,还写宋江想受招安,他把梁山队伍一步步带上了受招安的道路,至于这条道上英雄们的结局,只能是历史所给出的悲剧的必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着,《水浒传》是以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情况为事实依据来写就的,它写的就是一场模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至于马先生说到的梁山攻打两府的事件,我们就不赘论了,我们只问,作为反抗朝廷的梁山好汉,他们有没有权利命令两府投降?此是一;第二,我们能要求梁山好汉像马先生要求的做事总那么正确吗?历史上的大小“盗贼”,比如方腊,他一起事,三个月内就攻占了睦州、歙州、杭州、婺州、衢州、处州以及青溪五十二县,马先生是否要对方腊说:你这样做是正确的吗?这些地方的官民都得罪了你吗?人民该充当解决你的政治难题的牺牲品吗?你这样子就是替天行道吗?你的主要骨干该都不是普通农民吧?你和你的一伙们只不过是演绎了又一个讲穷途末路、争取生存、谋求自保的故事,而并不是什么农民起义!马先生的轻描淡写已经成了强词夺理。
又,有人提出了一种判断标准,即以队伍的首领来定队伍的性质,并举出*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军为例。我们认为,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水浒》所描写的社会,就是十分典型的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凡是农民的反抗、暴动,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都应当计算在农民起义这个总量当中。至于领着头干的人,或后来担任其领导角色、左右其发展前途的人,是个什么思想,是不是处处都能忠诚地代表农民,乃至最后是不是利用农民的反抗、暴动、起义,来别有用心地做他的政治资本(如《水浒》中的宋江),以至趁着农民起义的势头并利用其力量做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如刘邦、朱元璋),那都是另外一回事。《水浒》中王伦、晁盖、宋江这三代首领思想意识各不相同,这并不能改变众多下层人民(其主体在当时只能是农民)跟着他们在山上与当时地主阶级国家政权对峙这样的情况,这情况(以及书中写到的各个山头各路英雄)的存在,沉重打击和动摇了宋朝政权,而这个政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而站在朝廷立场,则当然是另一番感受)。所以,在《水浒》中梁山好汉们的存在,就是农民的反抗、暴动、起义的存在。在此,毛泽东主席的几条论述最能深刻而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至于说到*革命时期的国共双方,确实与农民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农民仍是中国社会人口的主体,也处在社会最下层,他们的痛苦最大最深,在那样动荡的社会中,军队的最大量人数,也只能是来自农民。但在那个时代,不管天下有多少自发的农民暴动,都已经不存在历史意义上的“农民起义”了
《东河集市收费多少》 第3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