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仕途受挫的滕子京来到巴陵郡后,并没有一味地漫嗟荣辱、低沉消极,而是尽力为当地百姓办事造福,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
重修岳阳楼之后,滕子京给好友范仲淹写信请他作记,他在信中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并随信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范仲淹参考。
此时的范仲淹已被反对“庆历新政”的保守派们排挤出京城,由参知政事贬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知州。他深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滕子京之心境,收到老朋友的信后,就开始了《岳阳楼记》的酝酿。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的晚上,邓州花洲书院内,夜风送爽,月光明媚。范仲淹把《洞庭秋晚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他生于苏州吴县,幼时去太湖玩过,母亲改嫁后,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雨晴晦种种风情非常熟悉。如今怀想起来,岳阳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你看她“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之情怀,表现了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鼓励和安慰了一样遭贬的战友。
不久,范仲淹的看图作文《岳阳楼记》送到了岳州巴陵郡,滕子京读罢大为感动,立即命人勒石刻碑以传之后世。文章最后那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并且穿透几十万个日日夜夜,一直传到千年后的今天。
第70章 “厚黑”沈括
脸厚心黑的人大多存在于身为王侯将相的政治家中,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中很少有这样的,但很少不等于没有,《梦溪笔谈》的作者,北宋科学家沈括就是一个反例。
沈括在科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但谈到他的为人处事,实在乏善可陈。沈括不仅脸厚,而且心黑,而且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着特别高的水平、相当深的造诣。
说起大科学家沈括的厚黑,大文学家苏轼和大政治家王安石是两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公元1069年,宋神宗赵顼即位,不久,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家和王家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亲自书写的,所以沈括积极地参与了变法,并且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先后担任了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苏轼那时刚刚服完父丧回到京城。他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造成了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苏轼像他那些此前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在被变法派控制的朝廷中站不住脚了,于是他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两年后,沈括奉神宗皇帝之命到苏轼为官的两浙地区视察工作,临行前,喜爱苏轼诗歌的神宗特意嘱咐沈括到了杭州不要为难苏大诗人。
沈括和苏轼虽然一个擅长搞理科,一个是文学泰斗,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而且曾经是国家图书馆的同事,所以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两人见面之后,沈括先嘘寒问暖哥们儿义气一番,接着便要欣赏苏轼最近的诗文。苏轼向来对自己的字和诗都很自恋,就挺高兴地写了送给沈括,却没想到这些诗作后来竟成了他的罪证。
公元1079年,变法派中的李定等人故意歪曲苏轼的诗句,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结果,苏轼到任湖州还不足三个月就因为“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是,他曾经的好朋友沈括竟然也站出来揭发批判自己。沈括以苏轼当年送给他的诗作为所谓的证据,向中央举报苏轼,说苏轼在诗里面诽谤朝政,讽刺皇帝。
幸亏宋神宗不是个真正糊涂的皇帝,且颇有爱才之心,而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txt》 第2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