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一百七十二章 教育大讨论 (第1/2页)

启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进入1991年十一月,一场有关中国教育未来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其起因,便是留学博士生“卢刚事件”。

狭隘、自私,几乎是美媒的一致评论。

国内的媒体,也没说什么好话,形势几乎是一边倒。

当然,主流媒体也没有进行强行抹黑,基本上都还原了事件的真实经过。

卢刚、山林华赴美留学,这是经过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教授亲自挑选的,算是诺奖获得者的半个记名弟子,在学习成绩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在赴美留学期间,两人都表现的十分优异,但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却造成了liu

xie

shi

激an。

山华林的论文被系里评为优秀,并取得留校做博士后研究的资格,一时春风得意。

卢刚的论文未获提名,而且没找到工作,心理一时难以平衡,最终同学、老师狠下杀手。

事情的经过一出,坊间吃瓜群众被惊得目瞪口呆,纷纷自带干粮地加入中国教育大讨论的潮流之中。

卢刚事件,给中国教育界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风暴,引发了国人对中国教育的更深层次思考。

前几年,素质教育的说法从西方传来,中国教育界人士大多都是嗤之以鼻的,认为那是歪门邪道。

不过,卢刚事件给全体国民敲醒了警钟。

它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的忽视,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大弊端

即便是在后世,这个问题依旧是沉疴宿疾。

在中国现下的社会环境里,如果谁家孩子考上了京师大学、水木大学、人民大学之类的名校,那整个家庭、整个宗族都会面上有光,为之自豪。

无论是同辈还是长辈,,都会以一种仰望的眼神去看待优等生。

在这样一个环境,以及中国现在自身的教育水平,很容易教育出“有问题”的优等生。

“素质教育”在这个时候被部分教育界人士提出来,虽然还不是社会主流,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声音却一点都不小,甚至还得到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精英阶层的支持。

中国教育开始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徘徊,摇摆不定。

社会上开始有声音提出,教育应该是让人学习感兴趣的、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快乐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进行填鸭式硬塞!

这是对教育、对学习的重新定义。

当然,反对派、保守派的声势依旧很大。

他们并不是全盘反对中国进行教育改革,往素质教育进程过渡,而是主张国家应该发展拥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

欧美日等世界主流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1991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很低,去年国家官方公布的1990年中国城市化率仅为18%,一旦全盘照搬欧美日的教育模式,无疑是会造成极大弊端的。

这个责任,没人敢背,一个不好,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义务教育已经正式执了近十年时间,各地也一直都在推进。

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腹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真正完全推开的时候,都进入新世纪。

在此之前,很多农村地区,依旧在收取学费。

无疑,地方的做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但在现实面前,这一做法被默认合理。

这与国家拨款不均衡有关系,也与地方财政收入少、地方财政教育拨款不充裕、不及时有关系。

农村教师被财政主管部门欠薪三五个月,那是常态。

这一情况,甚至一度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长期欠债。

1993年,中国首次提出国家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初步实现。

而在此之前,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更是远远低于gdp4%,很多地方的教育经费,都是靠地方财政自筹、勉力支撑。

地方财政上缴之后,自身财政紧张,优先倾斜经济建设,罔顾义务教育法,农民连给孩子交学费都十分艰难,一旦照搬欧美日的教育模式,必将彻底堵死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升学之路、堵死寒门

《重生野火时代123》 第一百七十二章 教育大讨论(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