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花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以木纹理如犀也。然古人殊无题咏,不知旧何名。故张芸叟诗云:‘策马欲寻无路入,问僧曾折不知名。’盖谓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木犀原是浙地俗称,尚未与桂花之名对上号,后来人们才知道当地人说的木犀就是桂花。而到张邦基时代,木犀已是桂花的通用别名了。今天,我们是以桂花为正名的,而在古代,桂花多简称为桂,这就易与另一植物“肉桂”相混淆了。原来,“桂”一指肉桂,此用法最古,肉桂又称菌桂、牡桂、玉桂、筒桂、管桂、椒桂,夏季开小白花,树皮、树枝可入药,在现代植物学上属樟科常绿乔木;一指本题所说的也是人们较熟悉的桂花,秋季开花,花黄者称金桂,白者称银桂,红者称丹桂,还有一年中数次开花的,称四季桂,月月桂等,系木犀科木犀属常绿阔叶乔木,二者非一科属,完全是两类不同植物。因此古人以木犀之名称呼桂花,其好处是以示区别;从吟咏桂花的诗文上看,宋人常常以“木犀”为题,可见此名已发展成一个常用名了。这大约就是为什么现代植物分类学采纳它为分科学名的主要依据吧。
不过,桂的这个区别,在古代常常弄不太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将桂花(岩桂)隶于樟科的菌桂之下,这就错了,但他正确地仅把它别称为木犀。稍后的王象晋《群芳谱》亦将它们混为一谈,且以“木犀”作为所有这些不同科属的“桂”的别名,益发乱了套。直到清初编纂的《广群芳谱》方有准确的分辨。该书在注释中说:“按牡桂、菌桂入药,岩桂不入药,原(按指《群芳谱》)合为一载入药谱。今分岩桂入花谱,牡桂、菌桂别见药谱。”
桂花,尤其是金桂和银桂中的许多品种,在轻风的吹拂下,可以传得很远,据说九里以外尚可袭人,故有“九里香”之称。其香特异,历来为人所称道。宋人邓肃曾有《木犀》诗,将它同名贵的龙涎香作比:“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古人因此用它来合香,其方法在明周嘉胄《香乘》中有较集中的记载。桂花按中医药理而言,辛温无毒,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食之有益于健康。但后世越来越将这一用法加以神化,如《谈苑》曾称,用桂花酿酒,饮之能长命千岁。这就属于我国长期以来流行的关于桂花的仙话神话了。
汉武帝时,重建上林苑,苑中种有进献的桂花树十株,此为庭园栽培之始。汉武帝喜欢桂树是出了名的。他在太初四年建了一座宫殿,起名为桂宫;此外建有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内,更是直接用桂木为柱筑了一座水上宫室灵波殿。这一切大概同武帝好神仙有关系。《汉书郊祀志下》载:“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可见,汉武帝造桂馆之类,是听信了当时神仙家的鬼话。后来“桂馆”还成了道观的泛称。桂与神仙被牵扯在一起,是因为神仙家认为以桂为食,能够轻身飞升,进而他们就把桂当作了神仙爱吃的一种食物。西汉刘向《列仙传》提到传说中的象林人桂父,就是一个常常食桂的仙人。这类异谈有很多。(见插图19)
随着神话传说的不断演化,桂花最后升格为一株长在月中的长生不老的仙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个极为著名的故事是据“异书”即神仙志怪类的书中录下来的,说明早有流传。按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看,南朝人已熟悉此故事,只有这样,南陈后主叔宝才有可能“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罳,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株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我们还可在更早的文献中追寻这一故事的蛛丝马迹。梁文学家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有句云:“桂宫袅袅落桂枝”,再有北周瘐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这“桂宫”“桂花”皆代指月,这就透露了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至少月中生桂的传说已是尽人皆知了。
二十二、桂花吹断月中香……唐·李商隐(2)
在南方,桂树长得高大壮实,每逢秋节花期,满树盛开的花朵散发出悠远浓郁的香味,在人们的头顶上飘荡开来,一些花朵随着阵阵金风坠落在地面上,特别是在八月十五明月高悬的中秋之夜,那香好似从云外飘来,那花好似月中落下,其情景往往令
《花之语葫芦丝简谱》 第1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